怎么去锻炼孩子的心智模式 什么是心智化?

[更新]
·
·
分类:行业
2977 阅读

怎么去锻炼孩子的心智模式

什么是心智化?

什么是心智化?

心智模式又叫心智模型。所谓心智模式是指深植我们心中关于我们自己、别人、组织及周围世界每个层面的假设、形象和故事。并深受习惯思维、定势思维、已有知识的局限。心智模式这个名词是由苏格兰心理学家KennethCraik在1940年代创造出来的。
心智模式的形成是先由讯息刺激,然后经由个人运用或观察得到进一步的讯息回馈,若自己主观认为是好的回馈,就会保留下来成为心智模式,不好的回馈就会放弃。心智模式不断地接收新讯息的刺激,这种刺激的过程可分为‘强化’或‘修正’
关于心智模式在管理学中的应用,可以去搜一下厦门大学李卫东老师的文章,他一直在研究这方面的论题。

什么是“心智模式”?

答:转载以下资料供参考
心智模式是根深蒂固于心中,影响我们如何了解这个世界,如何采取行动的许多假设、成见、或甚至图象、印象,是对于周围世界如何运作的既有认知。我们通常不易察觉自己的心智模式,以及它对行为的影响。
其实,“心智模式”是一种思维定势,我们这里所说的思维定势并非是一个贬义词,而是指我们认识事物的方法和习惯。当我们的心智模式与认知事物发展的情况相符,能有效的指导行动;反之,当我们的心智模式与认知事物发展的情况不相符,就会使自己好的构想无法实现。所以,我们要保留心智模式科学的部分,完善不科学的部分,取得好的成果。

心智技能有哪些?

心智技能有三个阶段:原型定向阶段、原型操作阶段、原型内化阶段。数学技能也有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了解技能操作结构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首先确定所学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包括某技能操作的目标与操作程序;其次要使这种实践模式的动作结构在头脑中得到清晰的反映。因此这一阶段学习活动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掌握程序性知识,即各种技能操作的法则、步骤、方法,如移向法则、因式分解、判别函数单调性的步骤等等,二是观摩老师的示范,使技能操作结构在头脑中得到清晰的反映。在这一阶段,技能教学要注意以下三点:
(1)让学生明确操作活动的目标,这是顺利操作的前提。
(2)教师的示范操作活动要以展开的方式出现,使学生了解完成某项技能操作的各个步骤,从而知道“该怎么做”。
(3)进行一定数量的模仿练习,通过亲自体验,熟悉心智技能操作的各个步骤,从而知道“会怎么做”。
第二阶段:心智技能实践操作阶段。教学时应注意以下三点:
(1)适度进行变式训练。进行变式训练的目的是使技能的操作方式在直觉上加以概括,从而形成活动的表象,为知识的内化创造条件。
(2)要尽量使学生了解每一步的依据,使学生在知道“如何做”之后,有一个“为什么”的探究反射,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技能的要求。
(3)要注意活动的掌握程度,适时向下一阶段转化,以便使活动方式及时得到提升,这里有一个“练习度”的问题。所以在操作阶段应该注重变式训练,重在理解,而不能只追求练习的数量。否则会使学生对练习产生错误厌烦情绪,形成不正确的学习态度。
第三阶段:技能内化阶段,即心智技能的实践操作向头脑内部语言转化。内化的水平可以通过两方面来衡量:一是通过对具体操作活动的概括,使头脑中形成活动实践模式的抽象程度提高,动作方式由感性水平上升到理性水平。二是机能活动方式实现定型化、简缩化、自动化,此时相关知识与技能操作形成一个知识组块。在应用时可以实现自动和联想。这一阶段应该注意三点:
(1)帮助学生将操作方式从外部语言逐步向内部语言转化。因此用自己的语言对数学活动的全过程进行描述,是数学技能训练中的一个重要措施。
(2)活动在言语水平上展开,然后依据掌握程度再进行简缩,包括省略一些步骤或合并一些步骤等等。
(3)进一步变更活动对象,使技能操作活动方式得以概括,以便更广泛地应用于同类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