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例说明沟通的作用 如何和孩子沟通学习情况,帮助孩子进步?

[更新]
·
·
分类:行业
3905 阅读

举例说明沟通的作用

如何和孩子沟通学习情况,帮助孩子进步?

如何和孩子沟通学习情况,帮助孩子进步?

对于楼主说的六年级的孩子而言,他们正处于人生的第三个叛逆期——青春叛逆期,家长的言行稍不注意,孩子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这个时期和孩子沟通,特别是沟通学习方面的情况,确实得讲究点儿智慧,讲究点儿方式方法,讲究点儿艺术。具体来说,家长要注意好以下几个方面,以便和孩子进行高效沟通,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首先,家长必须了解的几个前提条件,做到知彼知己,沟通起来才更有针对性和可行性,做到沟通的有效性。
第一,家长必须全面了解孩子的性格特点。看孩子是属于温柔型的,还是听话型的,还是粗暴型的,还是蛮不讲理型的,或者是复合型的?不同性格的孩子要采用不同的方法,避免在沟通的过程当中与孩子闹僵关系。
第二,家长必须全面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可以通过访问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进行,也可以问问孩子的同学,以及孩子回到家里过后,根据孩子写作业的情况等等,均可对孩子的学习情况做出较为全面的了解。了解了孩子的学习情况,就能够有的放矢进行沟通,避免天南海北神侃一通,把孩子说得云里雾里。
第三,家长必须清楚自己与孩子之间的亲密程度和信任度。孩子对家长的态度是缠着、粘着还是躲避、害怕?孩子对家长是否信任、信服?孩子在家庭当中,有没有幸福感?要知道,良好愉悦和谐的家庭环境是高效勾通、教育成功的前提。
第四,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作为父母的双方要配合,要夫唱妇随,步调一致。如果还有爷爷奶奶在场的,更要注意家人之间的配合协调。家长在与孩子沟通之前,必须要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配合情况。所有家庭成员做好配合,勾通教育就成功了一半。
其次,家长必须掌握好与孩子沟通学习的时机。时机选得好就事半功倍,反之收效甚微,甚至徒劳无功,还起反作用。比如尽量在孩子高兴的时候,心情好的时候,或者一起逛超市,去旅游的时候,或者这孩子玩尽兴过后,或者在孩子得到了家长的什么好处时……家长自己找准时机,每次尽量不要使用同类型的时机,免得孩子反感而有所警惕,不配合家长。
还有,家长尽量采用赏识教育,鼓励教育,尽量不要简单粗暴。家长要注意克制自己的情绪,千万不要着急上火。孩子做得好就应该及时的表扬鼓励。学习上哪怕有一丁点的进步,都要及时给予表扬。表扬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但是要注意不能滥用,该表扬的时候才表扬,不该表扬的时候坚决不能表扬。物质上和精神上要注意轻重,要注意变换,而且尽量多精神少物质。当然,如果做得不好的,还要有适当的惩罚。家长必须言而有信,言出必行,千万不可欺骗孩子。否则,你会后悔的。
最后,家长还要注意与孩子沟通的切入口。关于这一点,家长就要结合孩子成绩的好坏来决定。如果孩子的成绩好,喜欢学习,家长随便怎么说,随便什么时候说,都没问题,孩子都会听的。但是如果孩子成绩不够好的话,家长就要注意了。有的家长动不动一开口就是“今天语文考试考了多少分”,“明天考数学一定要好好考哦”,“这次多考了几分”,“今天你怎么只考了这点?你看隔壁小明考了100分”……一见到孩子就是分,分,分!孩子能不烦吗?能不逆反吗?这种情况,沟通之前家长一定要注意考虑:从哪句话开口,打算讲哪些方面,到哪句话结束;哪些话孩子会接受,哪些话孩子会反感;哪些话该说,哪些话不该说。家长都要心中有数。不要认为自己是家长,没有什么话不可以讲的。
还得提醒一点,家长与孩子沟通,切忌唠叨。家长不要天天说,处处说;见面就说,孩子回家就说,或者一写作业就说。家长不要轻易开口,一开口就要有金玉良言。唠唠叨叨的家长谁不烦呢,更何况只是一个孩子?
如果家长能够做到倾听孩子的心声,及时掌握孩子的思想动态,内心想法,喜怒哀乐,让孩子能主动的与家长沟通,这将是沟通过程中的催化剂。家长与孩子的互动交流,是沟通过程中最有效的方式,家长每次应注意营造这种氛围。
当然,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当中,还要注意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毕竟孩子还小,性格不固定,思想不成熟。家长要注意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适得其反。

修辞中所说的“通感”究竟是什么?有什么运用的实例?

本文试着从定义,例子,前人研究以及与其他修辞的区分角度去探讨。
先放定义,然后再解释。通感修辞格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那么有几个词有必要解释一下,修辞格是什么呢?修辞分为积极修辞和消极修辞。(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讲的很好,有兴趣可以看看),而积极修辞下面有辞格和辞趣,辞格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修辞手法了!
最经典的案例就是宋代宋祁《玉楼春》词:“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还有就是比如朱自清《荷塘月色》里的“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再来一个现代文的例子,那笛声里,有故乡绿色平原上青草的香味,有四月的龙眼花的香味,有太阳的光明。(郭风《叶笛》)
恰当地运用通感:可以绘形绘声绘色,强化体验,增加语言韵味。运用通感要注意:通感建立在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等感觉挪移与丰富想象的生理和心理基础之上,常常借助比喻、比拟、夸张等修辞方式来表达,其词语变异组合以自然巧妙为宜。这个修辞手法跟人的感觉有很大联系,人的大脑皮层里面有些感觉的部分很接近,有时候我们就会产生“错觉”。所以,我们偶尔会不由自主的去运用“通感”。
而钱钟书先生在他的文章里面有关于通感的论述,他以翔实的案例证明通感这一文学手法广泛存在于中西方诗歌当中。他并没有看作是修辞手法,后来修辞学方面学者把通感认作修辞手法。
说了这些,你一定认为对于通感了解很多了吧?那么下面来判断一下我们上课的时候的例子,看看以下例子是不是通感辞格的情况?
A组
(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2)树上黄鹂的婉转歌声,就像清凉的泉水一样。(臧克家《一首短诗的构思过程》)
(3)我走进北京的市场,过客的耳语像桂花飘香。(刘正《北京的市场》)
B组
(4)雨过树头云气湿,风来花底鸟声香。(贾唯孝《登螺峰四顾亭》)
(5)红杏枝头春意闹(钱钟书引宋祁《玉楼春》)
C组
(6)剪剪轻风未是轻,犹吹花片作红声。(钱钟书引自杨万里《诚斋集》)
(7)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例(6)“红声”钱钟书看作通感,(7)“浓黑的悲凉”张寿康看作通感,按我们上面的区分标准,“悲凉”是抽象的,不好说哪种感官感知,应为移就。(6)、(7)秦旭卿都看作移就。
如果给通感立格,它会和比喻、比拟、移就等纠缠不清,因为通感是从心理角度出发,以“心理”为标准,和其他辞格标准不一,交叉是不可避免的。不过,如果踢开通感,那么那些因“感觉挪移”而形成的“感觉相通”的修辞现象则会缺乏很好的解释,而且很多修辞格也都不是用一个标准建立起来的,交叉现象很普遍;通感也具有辞格的特征,因此也可以立格。我们赞成后者,遇到包容现象时,可用“兼格”的办法来处理。随着立足点的不同,如果有不同的辞格的特征,则看作不同辞格的兼格。上举A组是比喻,也是通感,B组是比拟,也是通感,C组似也可作移就与通感的分别处理(其中例(7)不做兼格处理,只看做移就)。
所以,对于修辞来说,从来没有简单这一说,具体情况及其复杂,这里只是简单提一下。以上就是我的回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