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塘缺氧最快最有效的解决办法 鱼塘翻塘急救方法?

[更新]
·
·
分类:林业园林
1674 阅读

鱼塘缺氧最快最有效的解决办法

鱼塘翻塘急救方法?

鱼塘翻塘急救方法?

1.解毒增氧,可以用有机酸酸爽解除塘底扩散出带毒性的有害物质,泼洒增氧颗粒或开增氧机。
2.澄清水质,目的是提升藻类的光合作用,减少悬浮物的耗氧。
3.下碳源,如果此时池塘已经很缺氧了,可以下碳源 光合菌。

鱼塘的鱼全部浮头解决方法?

鱼塘鱼全部浮出水面很多可能是缺氧导致的,可使用增氧泵给鱼塘增氧,尽快补充氧气,这样可更快恢复过来
也可尽快排出池塘的水,一边排水一边大量注入新水,这样也可补充氧气,帮助鱼类更快恢复。在养殖期间一定要勤巡塘,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救治,避免出现这种情况,会带来严重损失。

鱼塘缺氧翻塘最容易快捷的方法是什么?

①,向塘里大量注入清水可以缓解危机。当发现鱼塘里的鱼出现大量浮头的时候,要立即打开鱼塘进水口,尽量大水灌入,使清水携带充足的氧气,注入鱼塘,给正在缺氧的鱼塘补充新鲜清水,增补氧气,化解危机。
②,向塘里撒洒增氧药剂可以缓解危机。现在科学技术非常发展,有得多的快速增氧药剂,撒洒在鱼塘里,马上便会产生大量的氧气,溶解在水里,使水体含氧量大增,化解鱼塘翻塘危机。
③,启动增氧机开足马力快速扬水增氧。一旦出现有大量的鱼浮游的时候,要全开马力扬水增氧,还可快速增加扬水机增氧,化解鱼塘翻塘危机。

水库里面鱼缺氧怎么办?

水库出现在养鱼时出现鱼缺氧,则建议通过换水和开增氧机来临时解决这一问题,严重时还可以用增氧剂来小范围处理一些缺氧严重的鱼。
但这种方法通常都只是用来救急时用,事后还是要做一些别操作,要不也不能够从根本上来解决问题。例如事后调整鱼的养殖密度、投喂量这些,但是当鱼出现缺氧之后,最主要的是要对鱼塘进行改底。鱼塘里的鱼出现缺氧等鱼缓过来之后可以先换一些水,之后再用药来改底、调水,从而起到改善水质来增加水体溶氧的作用。

水产养殖中有太阳就不会缺氧,天黑就会缺氧吗?

水产养殖中有太阳就不会缺氧,天黑就会缺氧吗?这是一个在水产养殖中,说到养殖水体缺氧,经常谈论的问题。 对于水体“缺氧”,也不是一概而论,说有太阳就不会缺氧,天黑就缺氧。
首先我们应该知道水体中溶解氧的来源都是那些?
自然溶解。
空气中的氧,受到氧含量梯度差的影响,自然溶解到水体中。这个说法太“学术”,换个说法,就是氧会从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移动。当水体表明缺氧时,空气中的氧会溶解到“表层水”中。 自然溶解,会受到气压、温度等方面的影响。
例如,水温高时,溶解氧含量也会降低。气压低时,空气中的氧不易溶解到表层水中。
生物增氧。
这是指水体中藻类、水生植物在阳光作用下,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基本特征就是放出氧气,氧气溶解到水体中,增加了养殖水体中的含氧量。这种供氧模式是养殖水体中溶解氧含量的最主要来源,所以有“出太阳就不缺氧,天黑就缺氧”一说。
人工增氧。
开启增氧机,打破水体分层现象,增加底部水溶解氧含量。实际上,开增氧机的作用,基本上是“促使水体中各种物质分布均匀”,起到一个“均匀混合”的作用。所以,在真正“缺氧”的状态下,开增氧机“无法明显增加养殖水体内溶解氧含量”。
另外一种方式,就是人工泼洒增氧物质,但这基本上是短时间增氧,或应急时采用。并不能解决养殖水体“缺氧”的根本问题。
换水,灌入新的水,可以增加部分养殖水体的溶解氧含量。这也是一种增氧方式。
其次,我们看看养殖水体中的耗氧途径是哪些?
养殖动物。
我们饲养的鱼、虾、蟹等水生动物,其生长代谢都要有氧的参与,因此要大量地消耗水体中的氧,并释放大量二氧化碳。
浮游生物。
这里主要指耗氧的浮游生物,如虫类、菌类等。这类浮游生物的生命活动与养殖动物一样,主要是消耗氧气,放出二氧化碳。
例如,水体中的虫类,其生长、繁殖都是耗氧过程。如果水体内虫类旺盛,也会引起养殖水体“溶解氧竞争性缺乏”。
再如,养殖水体中大量的残饵、粪污需要微生物分解、消纳。大量的微生物活动,也是“耗氧过程”,也同样会引发“竞争性缺氧”。
所以,很多的时候,当向水塘内泼洒一些“有益菌”时,都要在晴好天气、早上太阳升起后泼洒,并开增氧机。
放氧生物。
即使是藻类、水生植物,也是在阳光的光照良好的情况下,发生光合作用。太阳光照越强,光合作用也就越强,转化的二氧化碳就越多,产生的氧气也就越多。这正好与养殖水体中“耗氧生物”产生的二氧化碳形成“自然生态循环”。可见,水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也是水生植物的重要营养源,其含量也要足够,水生植物才能正常、旺盛地生长。
但是,光合作用是在有阳光的光照情况下发生的,无光则无法维持光合作用。所以,当天黑以后,藻类、水生植物等,又成了“耗氧”生物。
由此看来,无论“耗氧生物”,还是“放氧生物”,在天黑的情况下,都会消耗水体中的溶解氧。因此,很容易造成夜里养殖水体中“缺氧”的情况发生。越到养殖中后期,越要注意。
最后,看看如何防止“天黑缺氧”
1、藻类、水生植物是水产养殖过程中最重要的造氧机器。当光合作用正常的情况下,适当提高藻类、水生植物的生长繁殖基数,是有效保证水体溶解氧充足的关键。一般来说,藻类、水生植物所提供的溶解氧占水体中溶解氧总量的80%,甚至更多。
因此,注意保持良好的藻相,是有效增加养殖水体溶解氧含量的基础。一旦发生“倒藻”,需要特别注意防止“缺氧”发生。
一是立即采用辅助增氧手段,如开增氧机、换水、泼洒增氧剂等;
二是采取生物措施,调水、培藻,快速建立新的藻相平衡;
三是增加微生物使用量,起到稳水、调水、培藻的作用。
2、利用增氧机,充分增加水体底层的溶解氧含量。
白天,气温上升,表层水温上升,容易造成养殖水体的“跃温层”产生,特别是春夏、夏秋交替季节。这种分层水,容易造成水体内“物质循环、交流障碍”,如溶解氧上、下层浓度不一;有毒有害物质上、下层分布不一,且不易逸出,底部浓度快速增加。
所以,一般中午开始增氧机,促使上、下层水交换,也可以起到尽量增加溶解氧的目的。
3、稳定耗氧生物的耗氧量,是影响水体溶解氧含量的重要因素。这一点其实容易理解,除了鱼虾在活动过程中需要消耗掉大量溶解氧外,水体中大量有机质的降解,就是消耗氧气的大户。
由此看来,对于水产养殖来说,一方面要确保制造氧气的水草和藻类正常生长繁殖,另一方面就是要尽量确保耗氧生物的耗氧量在可控制的范围之内。
如何控制呢?
一是控制鱼虾的养殖密度,可惜的是,几乎所有从事水产养殖的人都在“追求高产”,高密度养殖成为“常态”;
二是让养殖水体中有机质转化的处理稳定在一个“常态”。既然养殖动物数量控制比较难,那我们就要从另一个“耗氧大户”上动脑筋了。
如果能尽量使残饵、粪污等有机质残余物的分解成为一个“常数”,则浮游动物的繁殖数量也就“保持”在一个“常数”范围内,这也就意味着可以“节省溶解氧消耗”。
4、高产塘注意后期撒“长效氧”,防止夜间缺氧。这一方式在小棚养虾的实践中还是有效的。一般超过1,000斤/亩米的池塘,规格达到40条后,经常采用此方法。
土塘、高位池等,现在有池塘容易检测装置,一旦池塘水体溶解氧低于4、5(在于事先仪器上设置限值),就可以自动启动增氧机。
在自然状态下,从太阳落山的那一刻起,池塘中的溶解氧就会不断减少,到黎明前后降到最低值。因此,采取适宜的措施,预防缺氧造成的损失,是养殖能不能“赚钱”的关键技术之一。
越到养殖后期越要注意,千万,千万。
以上个人观点,敬请指正。这里是农牧生态循环实践者,感谢关注。欢迎留言、讨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