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考怎样能脱颖而出 教师招聘面试中如何让考官眼前一“亮”?

[更新]
·
·
分类:行业
3416 阅读

统考怎样能脱颖而出

教师招聘面试中如何让考官眼前一“亮”?

教师招聘面试中如何让考官眼前一“亮”?

教师编招聘面试实行说课,根据应聘学段,选取对应课本教材,试题有明确说课要求,一般备课室准备5分钟,面试时间说课10分钟,如何利用好15分钟宝贵时间,尤其面对考官的10分钟,显得非常重要。如何让考官留下深刻印象呢?在于自身形象好、气质佳,彬彬有礼,良好的第一印象,取得颇佳形象分。还要注意说课的语言,应聘幼儿园教师的说课,多运用儿童语言,融入生动形象有趣活泼语言动作,吸引儿童注意力。
应聘高中教师,把考官当成高中生应境说课,对高中生说课,多运用启发式语言,体现教育内涵,教书育人的根本。通过提问式,深入浅出,答疑解惑,最后进行归纳总结。引导学生跟随说课教师的节奏获得课堂的最大收获。
教师面试说课让考官眼前一亮靠的说课技巧、内容上下功夫。让自己进入说课状态,融入场景化教学,不生硬,不做作,不死板,运用生动形象接地气的语言,展现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职业素养,真正感染考官、打动考官。
还要注意细节。细节决定成败,比如合理安排10分钟的面试时间,注意语速,普通话要标准,肢体语言的运用大方得体等等需要做好充分准备。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说得就是准备好了吗。
预则立,不预则废。多下功夫,考官一定会眼前一亮的。

普通本科生,怎样才能考上双一流大学的研究生呢?技巧,手段,方法类的?

普通东北211本科,上海某985硕士毕业,现在的双一流什么的不是很懂,不过考研的基本思路还是差不多的。
1、复习备考计划
笔试成绩是基础,不然咱们这里的讨论毫无意义。不管你是什么专业,总是数学、英语、政治三门基础学科和一门专业课,所以复习时必须有的放矢。这个问题可能是去年的问题,但是我现在回答的时间是2020年8月2日,正好是新一届大四学生准备考研的黄金时间点。要想在笔试中取得一个好成绩,必须对自己的复习考研有一个清晰的时间表。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四门科目的基本特点。数学和专业课分值较高,英语和政治分值较低。数学、专业课和政治可以通过刷题来解决大部分知识点,英语相对而言更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这种考核科目上的差异决定了备考时我们应该采取的策略。
所以我们接下来就要考虑策略问题。
考核知识点的学科,我们可以先用思维导图的方式,结合教辅资料,搞清楚知识点分布较为密集的专题,安排至少三轮复习计划。哪三轮复习计划呢?就是通读教辅资料、重点专题练习、模拟考试练习三轮。通读教辅资料,完成书上的练习题,这个过程虽然看上去很麻烦,其实最有助于理解文本。花上两个月时间完全可以把教材过一遍。重点专题练习,可以帮助你加深对那些不怎么懂却又十分重要的知识点的理解。模拟考试,就是训练自己的应试技巧:合理分配答题时间,遇到难题不要死战,毫无头绪时怎样调整心态,怎样避免不必要的扣分……
考核知识量的学科,我们应该做两手准备。所谓两手准备,就是积累和应用并重。考研英语的单词书,市面上有很多,新东方的乱序版就是很不错的书。每天固定花上一些时间,争取用两个月的时间把考研英语中的高频词过一遍。此外,提高自己的英语语感,需要通过不断地阅读训练,所以一本阅读理解书也是很有用的。你不需要读懂每一句话,从一开始你就应该做限时训练,先限定半小时完成一篇阅读训练,接着是20分钟、15分钟,如果能够达到用10分钟就能又快又好完成一篇阅读训练,你的英语考试基本就没有大问题了。
时间分配上,前期熟悉教材的过程可以按照各门学科的分值比例分配复习时间,后期只需要关注那些提升空间大的学科。一般而言,数学和专业课达到120,英语、政治达到60,再往上提升的空间就比较有限了,但是这样的分数在考研中只能达线,未必能达到一流。
这时候,我们就要考虑各门学科的“天花板”问题了。这个问题既和个人的兴趣有关,又和学科的特点有关。英语和政治想要达到满分很难,但是客观题满分也不是不可能;数学和理工科专业课,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可以挑战满分的。
如果你的兴趣点正好在数学和专业课上,那么你可以放宽对英语和政治的要求,全力进攻数学和专业课,挑战140分。而如果你的兴趣点不幸在英语或者政治上,你可能需要考虑一下在客观题上还有多少提升空间,有没有可能挑战一下80分。个人的经验是挑战140分比挑战80分容易。
如果你能够达成140和60的挑战目标,或者120和80的挑战目标,双一流大学基本就稳了。当然,这种分数分配方案是极端方案,如果你的实力比较均衡,没有明显的学科偏好,130和70的方案可能更省力。
2、复试准备
如果你的初试准备完成得差不多了,就可以进行一些复试准备了。
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复试安排,有的学校是笔试 面试,有的学校是纯粹的面试。笔试的科目也不一样,有些学校单纯进行英语能力认证,有些学校则会安排一些专业课考核。如果事先不了解专业课考核的范围,没有做好复习准备,很可能会吃亏。
因此,提前联系相应学校的研究生招办,或者联系该校的学长学姐,询问复试的安排,以及目标导师的研究方向、管理风格、学术能力,都是很有必要的做法。
这里特别强调对导师的了解。有些学校已经实现了先招生后选导师的模式,但是更多的学校还是将招生权下放到了导师个人的手中,只要分数达标,导师完全可以影响招考过程。这种特点要求考生在考研时,应该尽可能考虑好联系哪一位导师,而不是报考哪一所学校。
研究生学习,主要看的不是学校,而是导师。导师的学术水平、科研资源、管理风格、道德水准将会深刻地影响研究生的科研道路。有些考生可能不以为然,因为他们其实并没有科研规划,无非就是想提高简历的含金量,或者单纯只是不想那么早参加工作。
其实不管你是有学术追求,还是只想混个文凭,导师本人的风格其实都会给你带来深刻的影响。有些导师手上的资源多,对学生的要求比较严格,比如早上8:30打卡,晚上10:00之后才放人,每周都有组会,要求汇报科研进度。这种风格可能会造就自律性很高的科研人才,但是显然并不适合每一个人。
与之相对,有些导师已经放弃了在学术上的追求,只求安稳。他们对学生的管理相对宽松,学生也没有太多的参与科研项目的机会,以至于整个研究生期间都没有拿得出手的科研成果。这种导师显然不称职,应该尽量回避。
剩下的大多数导师,资源、能力可能也就普普通通,如果考生事先对这些导师的特色没有了解,很容易会造成一些误会,影响到学业。
所以,复试前一定要争取和目标学校的研究生群体取得联系,哪怕请人吃顿饭咨询一下,也比冒冒失失参加复试,稀里糊涂选了导师,然后过着痛不欲生的研究生生活,要更划算一点。
3、联系导师
联系导师这一步,很多考生有误区,有的人认为越早越好,有的人认为水到渠成。其实根据我的观察,对于很多名气不怎么响亮,却有着学术“野心”的导师,只要你的成绩过关,就可以主动联系导师了。
相反,有些名气很大的导师,不管你什么时候联系都没什么作用,人家可能只招收本校的学生,其他学生即使招了也是交给课题组的其他导师带。特别是那些年轻导师,本来就没什么名气,只是因为和大牛的师承关系而加入了课题组,正好可以通过大牛招收一些基础不错的学生。
跟着这些导师,虽然能够吃到大牛的剩菜,但是导师本人的情况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和不联系导师的结果差别也不是太大。
另外,联系导师还存在一定的雷区。有些高校的学术团队之间存在激烈的竞争,有些导师自身的性格存在重大缺陷,如果一不小心进入雷区,学生的权益很可能受到严重的侵害。一个典型的场景就是,如果学生参加奖学金答辩,遇到了“敌对”课题组的导师,很可能遭到故意刁难。
奖学金答辩都有可能遭到刁难,何况是毕业答辩?毕竟科研存在风险,谁也不敢保证自己可以做出特别优秀的成果,经得起所有专家的刁难。这种情况下,考生真的需要慎之又慎。
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制度存在严重的缺陷,身为后来者即使有改变的想法,也只能先尊重规则。读研这种本来很纯粹的事情,却掺杂了很多学术之外的色彩,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悲哀。希望有志于学术道路的后来者,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这种悲哀,努力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案。
相对来说,研究生考试真的是纯粹到极点的事情了。以这门考试为分水岭,世上再没有单纯靠个人努力就能实现的改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