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如何正确引导孩子的思维发展 如何在课堂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更新]
·
·
分类:行业
2862 阅读

父母如何正确引导孩子的思维发展

如何在课堂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何在课堂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1.设定正确恰当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学习目标的设定要符合新课标,要与学生生活实际和学生思维水平的实际相适应。教学时要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帮助学生理解各种数量关系,把握现实生活中各种事物之间的数理联系,从而激起学生探求未知世界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计算”时,我以学生已经掌握的“长方形面积的计算”知识为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引导学生思考能否变圆为方?通过已经掌握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再通过课件演示,将圆分割拼成一近似长方形的物体,让学生分析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圆周长的一半,再通过推理、计算,概括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2.创设生动和谐的学习情景,让学生学会科学地思考,生动有趣的学习情景,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平等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学习氛围,能让学生轻松、自信、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思维活动的每个环节中去。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提出的问题要富有启发性、 层次性和指向性,要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但又不能超越学生的认知水平,要能够积极地指向学习的中心目标。
当然除了定向思维的训练,我更加注意加强学生逆向、横向、纵向、多向思维训练。应用题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有效途径。例如:教学“根据条件提问题”,在中低年级对学生进行“提直接与条件相关的问题”的训练;在高中年级对学生进行“从多角度思考,提出根据条件能够解决的问题”的训练。学生从分步解答问题到列综合算式解答、从用一种方法解答到用多种方法解答,都体现了思维训练的渐进性。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学会了科学地思考并培养了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
3.开展丰富开放的课堂活动,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开展丰富开放的课堂活动,能让学生在活动中张扬个性,闪现灵动的思维火花,放飞理想的翅膀,激发思维潜能。在教学中,身为教师的我们要逐渐教给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方法。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提供等底等高、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的圆柱和圆锥,让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让学生发现了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更深刻地理解了圆锥和圆柱之间的体积关系。当然,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并没有固定模式,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学习内容来综合选择最恰当的方法,更不能根据设计好的教案来进行机械操作。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思维状况,根据师生、生生互动中的反馈信息,智慧地把握学习进程、调整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得到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4.设计灵活多样的作业练习,巩固、深化学生的数学思维。
作业练习的目的是要进一步巩固学生思维,但是学生通过有组织、有层次、有强度的课堂学习,头脑已经很疲惫了,所以在设计作业时,一定要注意缓解学生思维的紧张。要尽可能地设计游戏、探险、寻宝等趣味活动,增大口头训练量,减少书面训练,加强实践操作。以合作练习代替学生单独的冥思苦想,实现题型多样化、灵活化、适用化、趣味化。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技能技巧,更重要的是训练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了学生智力。同时作业设计具有针对性、层次性、综合性和创造性,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对各类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实现“相同起点,不同终点,分层次达标”的目标。
二、要教会学生数学思维的方法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恰当地说明了学与思的关系。在数学学习中要使学生思维活跃,就要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思维方式。要学生善于思考,必须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没有扎实的双基,数学思维能力是得不到提高的。我们要坚持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得出规律的思维能力。
数学的教学就是要启迪学生的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总结规律并掌握规律。掌握规律,是学习上一条有效的途径,它能克服干扰,使学生的认知得到改善,从而实现思维水平发展到新高度。在例题课中要把概念、规律的形成过程作为重要的教学环节。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该怎样做,还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是什么促使自己这样做、这样想的。这个形成过程可由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或由教师讲出自己的探寻过程。
例如,学习“商不变的性质”。首先,通过准备题使学生明确“一个数乘几可以说成把一个数扩大几倍,把一个数扩大几倍就是乘几”;“一个数除以几可以说成把一个数缩小几倍,把一个数缩小几就是除以几”。其次,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归纳出商不变的性质。笫一步:观察下面一组算式,先比较被除数和除数有什么变化,再求出商,看看有什么变化?
①12÷3②24÷6③120÷30 ④240÷60
(1)用②③④式与①式比较,问: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2)第②③④中,被除数和除数各是怎样变化的,要使商不变?让学生得出:
被除数除数
扩大2倍扩大2倍
扩大10倍扩大10倍
扩大20倍 扩大20倍

家长如何引导孩子做好课前预习?


学习的常规包括:预习→上课(听课)→作业→订正→复习。这个常规随着课文一次又一次的不断循环。预习是学习常规的第一环,是学习的开始,是发现自己懂和不懂的步骤,是上课听课的演练。因此,预习在学习中是至关重要的。
父母希望孩子能好好预习课文,首先要教给孩子正确的预习方法。那么父母如何指导孩子预习?
方法/步骤
1
阅读单元导读
人教版教材的一个特点之一就是每个单元均有“单元导读”。单元导读的目的是让教师和学生在学习之前对整组教材的内容和要求有个大致的了解,做到学中有数。(人教版第九册第一单元为例)
从单元导读,我们可以指引孩子:
1、归纳出本组单元的主题——热爱学习。
2、提炼出本组单元的要求:1)养成爱好阅读的习惯;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3)学习一些读书方法
2
朗读课文
对课文的自然段进行编号,1、2、3、4……。进入实质性预习的第一步,就是要朗读课文并且至少三遍。朗读课文的要求是:
1)大声朗读,声音响亮;
2)咬字吐字清晰,字音正确;
3)朗读要有一定的感情;
3
积累词语
读通课文、读准字音的朗读过关后,借助《词语手册》进行积累词语。
1)把在《词语手册》上出现的词语在语文书上一一划出;
2)积累自己喜欢的词语。如AABB格式的,ABB格式的,ABCC格式的等;
3)朗读自己积累的词语2-3遍;
4)在摘记本上把积累的词语誊抄2遍;
4′
积累句段
翻到课文后面的要求,根据提示完成句段的积累。
1)在摘记本上誊抄课文要求积累的句段、自己喜欢的句段;
2)朗读积累的句段并初步加以理解。(此处的理解就是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对句段的理解,务必用语言说出。
5
归纳段落大意
小学阶段的课文,归纳段意的方法通常有:1、摘录法。2、归并法(又叫小节归并法)。摘录法就是摘录一个或者几个自然段的中心句、主旨句连缀起来作为段落大意。归并法就是把一个或几个自然段的意思归并在一起连缀起来作为段落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