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一生应该怎么度过 当今年轻人的压力和出路在哪里?

[更新]
·
·
分类:行业
2472 阅读

青年人一生应该怎么度过

当今年轻人的压力和出路在哪里?

当今年轻人的压力和出路在哪里?

“普通年轻人的出路到底在哪儿?”这是知乎上的一个热门问题。作为当今社会当中普通年轻人中的一员,我很想看看大家的“出路”都在哪儿。
有很多人在问题下面分享自己的成长历程,我看到了很多人的逆袭之路、坎坷经历。我惊奇的发现,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点:他们有意识地在寻找“出路”。可是生活在当今社会的很多人,其实并没有这样一种观念,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出路”,为什么要找“出路”,而是日复一日的活着,挣扎着。
有一条回答带出了一部纪录片《出·路》,虽然多年前听说过这部纪录片,但这番回味下,让我作为一个很普通的年轻人多了些许思考。
2009-2015年,6年间,一个叫做郑琼的导演,拍摄了一部纪录片——《出·路》。这部电影跟拍了3个不同家庭出身的孩子:一个是甘肃山沟沟里的小女孩儿,马百娟;一个是在湖北高三复读的学生,徐佳;还有一个是家境优渥的北京女孩,袁晗寒。在导演郑琼看来,这三个人物尽管生活天差地别,但他们都在自己的困境里寻找着自己的出路。
拍这部纪录片的缘由
2008年的某一天,导演郑琼的一个北京的朋友,来到她的办公室,跟她讲起女儿的故事。17岁,高一留级之后就退学不想念了。而她所在的央美附中是很多人挤破脑袋都想进去的,她就这么轻松的放弃了这样一个难得的教育机会。然而在她所在的学校当中,竟然有不止她一个人有着退学的想法。就是这件事情,对郑琼的影响非常大,打小生活在湖北农村,高考三次落榜,她知道从一出生就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就像黄金一样的珍贵。当郑琼高考再次落榜,来到北京打工的时候才知道,原来北京的高考分数要比湖北的低那么多。这个给郑琼带来巨大刺激的这位朋友的女儿,就是纪录片的三位主人公之一:袁晗寒。
也是因为这件事情,郑琼决定想拍袁晗寒的纪录片,她对这样的人的这样的选择之后,未来的生活状态,充满了好奇。但如果只拍她一个人,没有对比,就会显得非常的单薄。因为郑琼知道,袁晗寒只能代表中国的一个阶层中的一类人,所以她需要寻找其他不同的生活背景的人物,来探讨“出路”的问题。
另外两位主人公的敲定基于什么机缘巧合
第二个湖北高考复读生的选择,多半是因为郑琼学生时代的经历。徐佳,19岁,是农民工的一代,爸爸意外去世,带着父亲的意愿努力考上一所大学,渴望让母亲过上好的生活。而找到徐佳的那年,刚好是他准备第三次高考的一年。
比徐佳的生活状态还要差一些的,第三位主人公,马百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山沟沟里的女娃。这是郑琼通过公益组织找到的,当时她所在的学校又矮又破,只有2个老师、5个学生。马百娟每天放学都要回家喂猪、做饭、干农活,干干农活的时候就要来回走一个非常陡而长的坡。跟拍的时候郑琼直观地感受到这里的山那么大、有一条条的沟壑,人在上面行走会显得那么渺小,就想蚂蚁一样。
三个孩子在自己的物质世界当中,分别构建了怎样的精神世界
马百娟虽然生活在一个很艰苦的环境里,但她所呈现的状态却是最喜悦的那种。她每天穿着同样一件衣服,要走十几里的山路才能买到学习用品,但她还是很喜欢笑,而且笑得很真诚很灿烂。她说她的梦想是考北京的大学,要每个月赚1000块,要给家里买米买面。她没有很远大的报复和理想,但她的梦想是最简朴最明确,也是看似最容易实现的。
徐佳,能想象到他出现在镜头里最多的,应该是在教室里。高高的书摞在一起,个子高的露个头顶,个子小的被书楼淹没。这个场景对每一个为高考奋斗过的人来说都太熟悉了,徐佳有着所有高中生的焦虑和压力,但同时他也承担着另外一份心理压力,就是父亲的遗愿。
袁晗寒,一个看似最放荡不羁爱自由的北京姑娘,她任性,我行我素,不爱学习,想吃什么吃什么,想玩什么玩什么,感觉她是一个完全没有目标的人。在三个孩子当中,跟拍她,就好像真的只是在记录一个辍学女孩的生活而已。但是慢慢的我们总结她的行为,会发现,其实她也在背负着一个目标,她在对抗“无聊”。这就是那个时候、那个阶段、那个阶级下生活的孩子的真实的写照。而她却又恰恰是那个最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可以清晰的明确表达自我夙愿的人。
这三个主人公最后都选择了什么样的“出路”?
先说马百娟,在2015年郑琼结束拍摄的时候,已经联系不上她了,打电话也不接。后来才从别人那里得知,她在16岁的时候就嫁给了自己的表哥。听来有些心痛,因为这个山沟沟里的孩子并没有走上所谓的“逆袭”的道路,而是早早的结了婚,过上了我们“最不希望”看到的生活和日子。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必须承认,我们内心是希望她能走出来看看,看看外面的世界,然后再来选择,是不是要在自己16岁花季的时候选择嫁人。
这部电影带给我们的,远不仅仅是影片所呈现的结果,而是应该试着去理解,她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因为学习跟不上,看不到学习上的出路,所以选择了辍学。又因为年龄太小,或者家里有人需要照顾、有农活和家禽需要有人来喂养而不能到外面找工作。而最最最让人无法忽视的,是生长环境给她灌输的“女人长大了就是要靠男人的”的思想。当所有的路都走不通的时候,早早嫁人,对于马百娟来讲,也许就是一个好的出路了。
而徐佳呢,走了一条最常规、最多人都会走的路,高考、找工作,结婚。在徐佳的世界里,没有“我的”这种概念,因为他的身上肩负了太多的责任,很多时候都不得不为别人活着,他做不到洒脱,也做不到堕落。他要为了父亲的遗愿而努力考上大学,他要为了让母亲过上好的生活而努力找到一个好的工作,他要为了给女友一个交代而努力赚钱买房结婚。看过之后你会觉得无奈、愤怒,但这就是大多数普通年轻人的真实的生活写照。
相比前面两位主人公,袁晗寒要自由很多。她先是退学,然后去国外读了自己喜欢的艺术,她开酒吧、做售货员,她非常洒脱,又很有魄力,在2015年的时候还开了一家艺术投资公司。
那么总结下来说,这三个人最后的选择,就等于他们的出路吗?
试想一下,如果马百娟努力成了徐佳,徐佳奋斗成了袁晗寒,这是成功学的套路,但事实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困境,脱去一些身份和金钱的外套,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使命和价值。就像郑琼本人一样,她不是按照成功学的模式找到“出路”的那个人,而她的出路就是经历过马百娟在苦中作乐的样子,也熬过了3次高考落榜的焦灼与屈辱,最后到北京打拼10年后,一步一步走出了属于自己的出路。这是她的出路。
很多时候我们不理解一些人的做法,没有办法去包容他人。但看了这三个生活差异很大的人的6年来的经历以后,我会发现,的确,不同的人群之间是不了解的,他们没有交集,但是当我去了解另外一群人的生活背景的时候,知道他们究竟是为何走到今天这样的境地的时候,就会理解他们的想法和行为,就会尝试着去包容和他们。所以当我们问出这个问题的时候,“普通年轻人的出路在哪?”其实还是在遵循一个大众熟悉的成功学的思维,该如何努力获得自由,财务自由和人身自由,想看到和听到更多的逆袭的故事来激励自己。可对有些人来讲,早点嫁人,相夫教子是一生最好的出路,但这可能是另一些人所嗤之以鼻的生活。
最后引用郑琼导演非常欣赏的袁枚的一首小诗结尾:“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为什么说人到了一定的年龄后,

赞同作者观点!年轻时血气方刚,争强好胜,努力拚博没错儿,到了五十岁以后,就慢慢降下心来,因为年龄不饶人,眼不得劲了,手不听使唤,力不从心了,所以该收心回营适当让步,虚度年华一下让身体歇歇气,让脑子缓一缓。不必较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