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中提出的态度和方法 劝学中学习的本质?

[更新]
·
·
分类:行业
4759 阅读

劝学中提出的态度和方法

劝学中学习的本质?

劝学中学习的本质?

学习是文明传承之途、人生成长之梯、政党巩固之基、国家兴盛之要。自古以来,人类就崇尚学习。因此,诞生了许多关于学习的经典,既有“囊萤照读”、“画灰练字”、“悬梁刺股”等讲述刻苦学习的感人至深的故事,也有“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等强调学习重要性的警句格言。特别是荀子关于《劝学》的短文,不仅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意义,还劝导人们要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学习。尽管距今已有2000多年,但读起来依然令人回味无穷,深受启迪。
  当今社会,瞬息万变,学习与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与国家和民族的兴衰荣辱已紧紧连在一起。怎样搞好学习,《劝学》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经验。
  《劝学》开篇用“青出于蓝”和“冰寒于水”两个比喻启迪人们,学习可以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使人进步。用木为轮的比喻告诉人们,学习可以改变人的现状。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的现象,告诉人可以通过广博地学习和经常地反省自己,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修养。接着,又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者”和“假舟楫者”四个事例设喻,告诉人们:人借助于学习,可以取得很大的进步,从而使人们深刻地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对学习要有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对此,《劝学》中首先用“积土山”和“积水成渊”这两个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结论,从正面告诉人们在学习过程中“积累”的重要作用。只有不断积累,才能获得渊博的知识,达到崇高的精神境界。接下来又用“不积跬步”和“不积小流”设喻,从反面告诫人们如果不积累,就会“无以至里”,“无以成江河”,从而无法达到远大的目标。这一正一反,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充分说明了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注重不断地培养道德品质,不断地积累知识。
  《劝学》还用“骐骥”和“驽马”作对比,通过“一跃不能十步”和“十驾功在不舍”的比喻,强调坚持不懈才是成功的关键,“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这两个生活中常见事例的喻义,更说明了只要坚持不懈,学习中再大的难关也可以攻克,否则只会一事无成。最后,《劝学》用蚯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而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与“螃蟹”的“六跪而二螯”却“非虵蟺之穴无可寄托”作对比,阐述了学习需要用心专一而切忌浮躁,只有踏踏实实、专心致志地学习,才会收到理想的效果。

《劝学》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劝学》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目的、意义、态度和方法,是古代论述学习的重要文章。这里节选的三段,着重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和学习应持的态度。作者反复论证人的知识、才能、品德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学习和积累取得的。即使是圣人的思想,也可以在不断的学习和积累中具备。所以,任何人都应当持恒专一,脚踏实地,不断学习。
  段落大意:
  本文节选自《荀子·劝学》的第一、第三和第六段。着重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应持的态度和方法:
  第一段,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首句提出全文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用一连串的比喻进行论证,最后说明人要广博地学习并不断反省自己,就会智慧明达、行为无过。
  第二段,论述学习的作用。作者先从正面阐述学习的显著效果,接着阐述良好效果的取得是因为凭借外界条件,最后推论人需要通过学习来改造、提高自己。
  第三段,说明学习应持的态度。全段分三层:
  第一层 着重说明知识需要积累;第二层 着重说明学习贵在持之以恒;第三层 着重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
  这三层意思层层深入,内在联系十分紧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