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报表审计五个阶段 审计方法角度看,审计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

[更新]
·
·
分类:行业
3719 阅读

财务报表审计五个阶段

审计方法角度看,审计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

审计方法角度看,审计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844年到20世纪初,对象是会计账目 目的是查错防弊 方法是对会计账目进行详细审计 报考使用人为企业股东。
第二阶段:20世纪初,对象由会计账目扩大到资产负债表,目的是判断企业信用情况,方法是详细审计初步转向抽样审计,报告使用人除了企业股东扩大到债权人。
第三阶段:美国1933年《证券法》颁布,对象是以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为中心的全部财务报表及相关财务资料,目的是对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确定财务报表真实可靠查错防弊转为次要目的,方法是以控制测试为基础进行抽样审计,报考使用人扩大股东,债权人,证券交易机构,税务部门,金融机构及潜在投资者
第四阶段,现代阶段,对象与报考使用者基本不变,在目的上,加入了防止舞弊,方法上,抽样审计方法得到普遍运用,风险导向审计得到推广,计算机辅助技术得到广泛采用

审计初步形成阶段概括?

审计初步形成阶段的概括是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情况进行一个大致的调查和了解。

与财务报表审计不同的是,绩效审计的准备阶段需要?

与财政财务审计不同的是,绩效审计的准备阶段需要确定审计目标和审计标准。
确定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是绩效审计的关键问题。
通常可以作为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有:有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国家、行业或地区性的正式标准;专业机构研究或制定的专业标准;公认的或良好的实践标准,如行业或地区平均水平和先进水平;其他国家的标准和经验;被审计单位自行制定的标准,如可行性报告、预算、目标、计划、定额、技术指标、产出能力等;有关利益相关人的评价标准等。

审计程序的种类的联系和区别?

适用于审计过程中的任何环节(当然,应根据需要),不受审计阶段性的限制。实际上,根据现代会计报表审计的要求,由于在不同审计阶段的目的不同,审计程序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⑴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取得了解的程序。
根据审计准则要求,注册会计师每次进行会计报表审计时都必须执行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取得了解的程序,以了解内部控制制度如何设计、运作方式,以便充分合理地计划审计工作。
⑵符合性测试程序。
它是为了获取审计证据,以证实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政策和程序设计的适当性及其运行的有效性。在符合性测试中,注册会计师可以大量运用观察方法和审阅方法,即审阅被审计单位有关内控制度的各种手册、文件,观察某一项制度的执行情况,当然还可以运用询问内控制度执行情况,或是注册会计师重新去执行某项控制程序。
由于符合性测试的范围和控制风险估计水平有关,如果控制风险水平为很高时,注册会计师可以执行很少的甚至可以忽略符合性测试程序。
⑶实质性测试程序。它包括注册会计师实施对交易和余额的详细测试以及对财务数据和非财务数据应用情况进行的分析性测试。
实施这类程序可取得证实管理当局会计报表认定是否公允的证据。 在对交易和余额的详细测试中可以运用检查、监盘、观察、查询及函证和计算等单个的程序,详细测试和分析性测试各有其独特作用,二者不可相互替代。
在每次会计报表审计中必须执行实质性测试程序。
由此不难看出,取得对内部控制制度了解的程序、符合性测试程序、实质性测试程序这三类程序的实施有着不同的目的和要求,它们也分别体现了审计工作的进程。 检查、监盘、观察、查询及函证、计算和分析性复核根据需要可分别在不同审计过程中予以实施,是一种单项的审计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