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规划中的三个阶段关键词 面试被问“职业规划”时,怎样回答最加分?

[更新]
·
·
分类:行业
4112 阅读

工作规划中的三个阶段关键词

面试被问“职业规划”时,怎样回答最加分?

面试被问“职业规划”时,怎样回答最加分?

谢悟空邀答!
题:当面试官问你职业规划时,该如何回答?
我个人认为在向面试官表述自己的职业规划时,要注重六个点,即基础、能力、准备、方向、路径、目标。
1.基础,指个人的学历及各种与此有关的证明硬件,专业是什么,自己有什么特长,让面试官对自己有个了解,这个只大致说一下。
2.能力,这个与基础是相互映衬的,基础的重点是知,能力的重点是会,指本人能做什么,做成过什么,可以去做什么,如有例证,可以举出来。
3.准备,准备是战前思路,人不打无准备之战,准备即自己入职前,对这个职业的了解认识及分析,让面试官认可你确实喜欢这份职业。
4.方向,方向是自己思路清晰的证明,如果准备重点说的是你对应聘职业的认识,方向就是你重点表述你适合做的职业范围,哪些方面适合自己及这个方向适合自己的理由。
5.路径,在实现职业规划时,路径很重要,实现理想得一步步去走,你得理想具体化,具体目标化,目标阶段化,阶段日程化,也就是从理想到目标这段路程,你怎么去走,在走路时如何不断磨砺自己。
6.目标,目标可不要说得那么具体明确,说清人都是有理想,理想需要人去追求,而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目标就是倾己之力使自己的人生价值最大化得以实现,表明自己是个有上进心的人。
在表述职业规划时,如能与你应聘单位的发展规划结合起来,将会如虎添翼,为你加分不少。纯属个人认识,没说到之处,欢迎补充。

人才的起源与发展?

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人才的定义关乎人才引进与发展的基础,回顾总结人才定义的发展过程,对于人才队伍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人才的起源与发展历程如下:
(1)春秋战国人才定义。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百家争鸣。这个时期的人才定义各个学派都有自己的看法与观点。儒家学派以孔子为代表,认为的人才即是贤才,在论语中提出了举贤才的主张墨子的人才定义就是道德、才智、方术兼优者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韩非,把忠于君主的智术之士和能法之士视为人才。
(2)汉魏才性离合人才定义。汉王朝建立以后,中国封建社会进入了巩固和发展时期,汉武帝的人才选择原则是实行德才高下有别、量德而用、量才而用。
(3)唐朝才行并重人才定义。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唐太宗一方面强调“朕之授官必择才行”,另一方面又強调“任官必以才,为官择人才是与”。唐朝确立了在才行并重原则下或有优秀品行、或有专长才能的人是人才的定义。
(4)宋、明、清“德行为先”正统儒学人才定义。自宋代以后,中国封建社会进入后期,理学家公开鼓吹“存天理,灭人欲”并作为理想人格的标准,明、清时期统治者为治久安邦始终把品行放在人才标准之首。宋代以后,正统儒学德为先的人才标准占据统治地位,人才定义是德才兼备或德优才虽不及的人。
中国古代,大体而言,强调理想的人才是德才兼备,由于统治者道德观、价值观和不同时期利益驱使的不同性,造成人才概念内涵中的德才依存、轻重关系的不同见解,产生了或“重德主义”、或“重智主义”、或“并重主义”。近代强调才学要有用,作用要为千万人造福,从而揭示了人才的本性。
1949年以来我国人才定义的演变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49年至1982年,这一阶段人才学从无到有,对于人才的定义也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状态。
第二阶段是1982年至1987年,这一阶段的人才主要分为两类,一种是为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并且得到社会认可的人另一种是确实进行了创造性劳动,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被埋没的人。这一阶段学界对人才定义的问题已经开始认识到人才定义的复杂性,对人才的各个方面都进行了界定,注意人才层次问题,并且人才的门槛开始降低。
第三阶段是1987至今,这一阶段的关键词是“创造性”,扩充了人才概念的内涵,国外人力资源理论的引入,也让国内学者认识到国内原本人才概念的局限。
纵观人才内涵的发展历程,从“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内涵的变化:人才的定义更加包容、更加迫切、更加不注重形式,不求所有但求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