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需要表达才能被感知 阅读文章时,首先要整体感知文本.重点感知哪些内容?

[更新]
·
·
分类:生活百科
3576 阅读

爱需要表达才能被感知

阅读文章时,首先要整体感知文本.重点感知哪些内容?

阅读文章时,首先要整体感知文本.重点感知哪些内容?

现代阅读教学论研究专家刘守立先生指出:“阅读心理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认识的心理发展过程,整体感知,形成整体印象,然后揣摩文章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最后再回到文章整体上去,获得发展了的整体印象。”简单地说,阅读教学应该遵循“整体——局部——整体”这样一个阅读规律。
本文所指的“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感知”是指学生通过课文的文字表达,获得关于阅读文本的形式和内容的初步印象,是对文章初步的领悟和体会,它是“深入局部”的先决条件,是揣摩语言的基础,是进行其它一切学习的前提。
一、当前课堂教学中“整体感知”存在的误区
自《新课程标准》提出“整体把握”之后,我们已经越来越重视以简驭繁地把握整篇课文,通过对文本精巧的处理,让学生逐渐形成对课文主线的把握能力。但对怎样立足教材,进行有效地整体感知,很多老师很迷茫,无从下手,具体表现在:
1、匆忙研读,浅尝辄止
有的教师对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有所忽视。才初读一遍课文,教师就让学生说说喜欢哪一句、哪一段,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最想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结果,学生所说的只是些枝节、琐碎的东西,所提的问题比较肤浅,对主要内容的感知也比较片面。
2、注重内容,忽视形式
很多教师在整体感知课文时,往往只注重课文内容,而忽视了言语形式。文章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句、段、篇的结构和恰当的表达方法来显露的,所以把握、理解文章的写作思路和结构布局是必不可少的。
3、放任自流,缺乏指导
课堂上,教师往往让学生自由阅读课文来整体感知,由于教师缺乏方法的指导,学习的提示,放任自流,学生的学习往往是不得要领。
二、整体感知的要义
1、学生是阅读行为的发出者,是阅读的主体
基于这一认识,整体感知必须以学生主动自觉的阅读为前提,教师的作用在于调控目标,积极引导,激发学生阅读的动机和兴趣。
2、整体感知强调阅读的整体性
这里的“整体”大体有三层意思:一是指学生对课文有一个认知的整体;二是指阅读时要着眼于主干,对课文能“观其大略”;三是能够整合课文,把比较多的内容综合起来,对几种事物、几个部分、几个阶段具有一定的综合关照能力。
3、整体感知不适合所有课文
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视具体情况而定。王荣生先生指出:“整体感知的完整表述应该是——用整体感知的方式阅读适宜于整体感知的文本以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
三、阅读教学中整体感知的策略
笔者认为,“整体感知”并不等于学生自己的感知、把握,是需要教师引导的。一名称职的语文教师,要根据文本的特点、学生实际,创设有效环节,指导学生在阅读时注意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材料内容和形式),让课文中的“人”有个整体形象,让课文中的“事”有个整体概念,让课文中的“景物”有个整体轮廓,让课文中的“问题”有个整体思考,促进学生深入学习课文。
(一)、把握主要内容
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文章的第一步应是“通读全文”,“知道文章之大概”。在初读阶段,必须要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课文的语言,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大致地了解。但是,由于阅读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和理解是零散的,缺乏条理的,所以,阅读后必须要归纳、整理、概括、提炼,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内容,优化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1、抓基本要素
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引导学生把这几个基本要素弄清了,并合理组织它们,就是文本的主要内容。
2、问题概括法
作者写一篇文章,往往是围绕一个中心,抓住几个问题,按一定的顺序写的。有的文章,我们可想一想作者要说明的是哪几个问题?把这几个问题概括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3、题目扩展法
有的文章的题目能高度概括文章的内容,对它稍加扩展充实,就得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如:《武松打虎》
师:课文预习过了吧,谁能根据课题,用一句话简单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武松在景阳冈上打死了一只老虎。
师:打虎之前,武松在干什么?
生:武松在酒馆里喝了十五碗酒。
师:武松又是怎么打死老虎的?
生:武松用拳头打死了老虎。
师:用拳头打死的,我们可以用这个词语:赤手空拳。谁能把这些内容连起来说完整?
这篇课文很长,让学生根据课题,用一句话简单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样,一篇冗长的文章就在学生的头脑中转化成了饮酒、上冈、打虎、下冈几个主要片段,使学生整体把握了文章内容,理清了文章的脉络。
4、抓关键词
阅读一篇文章或一段文字,关键词不可忽视。课文中的有些关键句往往对课文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可以抓住这些关键词,把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有效整合,使语言训练的内容相互联系,整体推进。
5、抓人物关系
有些写人的文章,只要引导学生了解人物之间发生的故事,就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天上偷来的火种》是新教材第九册中的一篇课文,文章取材于希腊神话。课文中出现了“普罗米修斯、阿波罗、宙斯、海格立斯”这几位神的名字,这些名字不仅难读,而且学生也不了解。但是,教学时,如果我们能理清他们之间发生的故事,也就掌握了整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因此,教学时,我们可以这样引导学生来整体感知并概括交流。(1)课文我们已经预习过了,文中出现了哪几位神?边交流边板书,并追问学生: 普罗米修斯?阿波罗?宙斯?海格立斯?(通过交流或借助课文后面的注释,对人物有个初步了解)(2)课文按偷取火种的起因、经过、结果,可分为四个部分,他们分别可概括哪四个部分?(板书:无火——偷火——受罚——获救)(3)根据人物之间发生的事情,连起来说一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整体感知时,通过预习交流,了解了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文章的故事情节、发展脉络、人物的行为表现已经清楚了,通过这个活动,既让学生理清人物关系、情节,又自然地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
(二)、把握结构思路
1、探寻文本思路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叶圣陶)。只有循着文章的思路阅读,才能准确把握作品的主旨,品味作者构思文章的匠心和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功力。思路常通过线索和脉络来表现,抓住了文章的思路,就打开了窥视作品奥妙的门户。因此,在整体感知课文时,教师要能组织学生探寻思路,穿成网络,连成提纲,进而把握全文内容。
2、了解结构布局
结构布局是解决文本“言之有序”的问题,在实施整体感知时,也可以抓住文本结构布局来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
(三)、把握情感因素
教材中蕴孕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时把握这些情感因素,开掘情感的源流,使学生在学习中如沐春风,身临其境,与作品中的人物同休戚、共哀乐,憎其所憎,陶醉其中,以至达到忘我的境界。
1、奠定情感基调
不同的课文表达着作者不同的情感,或激昂愉快,或悲抑凄婉,或勃发豪放,或凝重深沉,深深地打动着读者的心。作为教师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阶段,为文章确定一个基调,可以从全局、整体角度去把握好作品的情感。
2、理清情感层次
古人云“情者文之径,辞者文之纬”。优秀的文章,“情”往往潜隐于“辞”中,形成一条情感发展线,体现了情感变化的层次性。理清情感层次,让学生整体感知情感的变化,有助于学生正确体验、感悟、理解。教学时,唯有理清了这条情感线才能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晏子善辩的口才和超人的智慧。
综上所述,“整体感知”是“深入局部”的基础,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进而提高整个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前提。教师们要在“教”的过程中,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指导他们以正确的方法,对课文进行充分的“整体感知”,然后以感知的收获指导进一步的学习,提高我们阅读教学的效率。

表达感知爱人关爱的唯美的句子?

1、春天我会给你清新的爱,夏天我会给你绿荫般清凉的爱,秋天我为你洒下金色的爱,冬天一片片洁白的雪花便是我纯白的爱!
2、亲爱的,做你的洗衣机,我是永不疲倦型;做你的信用卡,我是永不透支型;做你的朋友,我是抗摔耐打型;做你的老公,我是永不变心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