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选定的课题契合工作实际需要 追随自己的内心需要多大的勇气?

[更新]
·
·
分类:行业
1142 阅读

使选定的课题契合工作实际需要

追随自己的内心需要多大的勇气?

追随自己的内心需要多大的勇气?

人的一生,怎样才算有意义呢?
出生、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求学,毕业,在家人的帮助下找到一份安稳的工作,恋爱,家里帮着买房子,结婚,现在,两边的大人看似有意无意地等待升级了,说趁他们还年轻,可以帮着带孩子等等;好了,现在你有好工作、有房子车子老婆孩子,最近还升了职加了薪;但为什么你觉得在你的人生中,你只是个演员,按照习俗和大人期望表演着。那么你推倒一切重新开始?不,那些丝网已经编织了舒适的茧,外面或许有风和日丽的日子,可是更多是暴风暴雨啊,你已没有了破茧的勇气。
这是大多数“幸福人生“的模板吧。身为父母,安排子女的未来,竭尽所能提供物质保障,不知不觉中,几乎变成了孩奴,一代又一代轮回着。
这是否是正确的生活方式?我始终怀疑着。
我认识一位少年,酷爱观鸟和摄影,名校毕业后不要家人的帮助,自己到一家户外俱乐部做领队,在工作途中观察和拍摄各种鸟类,工作几年后在圈内已经小有名气,却辞去工作,把家搬到云南,和国外的一个学者,几年来钻进深山老林,对鸟类的声音做记录,去年,考上某一大学的研究生,研究鸟类,接下去还准备读博。这种彻底追随自己内心的人在国外大概不少,但在国内,似乎不多见,我认识的人中是第一个。
我跟先生讨论,这种选择怎么样的环境和教育可以做到?先生的回答比较悲观,他觉得在一个普通家庭长大的孩子很难。不可否认,这个男孩的家境非常优越,而且也没有家族企业需要他继承,父母是高级知识分子,长期在国外工作,使他们对孩子的要求不像国内的父母那样一直有明确的目标,希望孩子按部就班地执行。所以我有次好奇地问这个男孩,父母是怎么培养你的?他笑着说“放养”。一个十四岁就开始背包旅行的男孩子,你真的可以说是放养长大的。我跟先生开玩笑,以后女儿长大了,我们能否做到像那个少年的父母那样,鼓励女儿追随自己的内心,比如她酷爱画画,就做个没有稳定工作和收入来源的画家?先生说,大概很难。
在这个剩女时代,一份好工作意味着好婚姻的几率大很多。可是一旦结婚,妻子和母亲的责任,加上工作的压力,想要创作出好作品时间就会大大减少,现实与内心的冲突就无法避免。
看样子,痛苦总是绝对的。不管是怎样的生活方式,都会有压力存在。我不知道那个研究鸟类的少年,如果没有家族的支持,如果需要自己养家糊口,养活妻儿,内心的梦想是否还能坚

在未来,我们需要怎样的校园?

一下是个人观点,不喜欢勿喷!首先应该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包括教师,硬件软件,合理安排基础的授课科目,第二。在初中,高中阶段,多一些以老师带领的课题讨论,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多动手,多动脑,和心里耐压教育,学以致用,勤于思考!不以分数论高低。第三,一定加上道德教育,还有风险意识,多让学生换位思考,做些游戏,例如职业扮演,或者多考虑社会热门话题,互动!希望学校能多培养出自信,有个人见解,道德高尚,智商与情商都并重,勇敢的学生!对于社会太重要了

以下是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既然是未来,那么不可避免的未来校园一定会是智慧校园,即会与我们的智慧城市与5G时代相接轨。
首先,就是学习资源的无限扩大化。虽然现在高校的资源以极其丰富,但与相应的需求相比,也不是太丰富,并且其使用起来相对麻烦。未来的智慧校园,触摸屏随处可见,或者手机可随意连接校园网络。无论是图书资源,还是上课视频资源,任意可用。学生不一定非要去课堂,每一节课系统会自动更新存储。并且不仅仅局限于自己的校园,全国任意学校资源都可共享。
其次,学习环境的优良化。现在学校就像一个象牙塔,在校学生学习之时很难与社会进行全面沟通。在未来,校园与社会不应有明显界限。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大学校,只有知识与实践经验相契合,学习的真正意义才能得以显现。不能等学生毕业以后才去积累经验,未来校园应在学生在校期间就确保其经验的积累。
再者,未来的校园绝不仅仅是那些高级知识分子的专属,而是全民专属。正如第一点所谈到的,资源的无限扩大,可以使全民都接受高等教育,只要你愿意。VR技术可以让人们与在课堂上课无异。
最后,未来的校园一定会是注重人性教育的校园。随着技术的发展,某些计算方面的东西已经不再有需求。那么与机器相比,人性就显得极为重要。所以,这一定会是重点。资源与技术的发展,使人们不再追求极致的分数。此时,素质教育有可能成为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