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付五种障碍的策略 该如何对待有边缘性障碍心理的人?

[更新]
·
·
分类:生活百科
1245 阅读

对付五种障碍的策略

该如何对待有边缘性障碍心理的人?

该如何对待有边缘性障碍心理的人?

《对待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存有一颗保护之心“是最大的善良》
边缘型人格障碍是一种复杂严重的人格障碍,与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相处,首先得了解此类患者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
一,从认知层面看,边缘障碍患者观念是矛盾的,总是要竭力表现与内心情感相反的态度,对自己和他人的认识常出现矛盾反应。
对待策略 : 当患者执著于一种观念态度时,不要符合他/她给出对错评价,因为他/她内心与相反观念是矛盾的,不做任何回应,倾听是最好的策略。
二,从情绪来看,边缘型人格障碍情绪不稳定,反复无常,轮番变化,刚刚还风和日丽,马上就会闪电雷鸣。
对待策略 : 了解了患者的不稳定情绪特征,就不要为此现象而奇怪,患者高兴就分享他/她的高兴,愤怒就共情他/她的愤怒。
三,从行为层面看,患者行为无规律,不平衡,易走极端,常有冲动,自残,放纵自己等行为表现。
对待策略 : 作为家或患者的身边人要高度关注,要以足够的耐心来保护患者,避免出现自伤或伤人的危险,必要时候可强制送医。
四,从依赖关系看,患者有强烈分离焦虑,不甘寂寞,渴望依赖别人的爱,渴望能有情感寄托,但这些渴望会以懒惰或幼稚的行为来表达。
对待策略 : 要深刻理解患者是严重人格障碍病人,不可以常人对待,无论患者年龄多大,尽量满足其依赖需求,以母婴模式来对待患者,有助于患者情绪稳定。
五,从人际关系层面来看,边缘障碍患者的人际关系是极不稳定的,认为对方好时,就觉得对方完美无缺,是世界上最好的,无可替代的。但稍不无意,态度倾刻大变,对方就会变成敌人,然后展开改击,肆意诋毁。这种变化态度常常让患者周围人摸不着头脑。
对待策略 : 以平常心看待患者喜怒不定的赞美与攻击,患者的一切表达都是病态的外在呈现,不与之计较,做到赞美你时你也赞美他/她,诋毁你时你不反驳他/她就够了,谁让他/她是病人呢,这样做也是对患者的保护。

有什么办法可以克服恐惧,不再害怕失败?

因为害怕失败而不敢拼尽全力,如何克服?
视频加载中...
这是一种典型的个人心理问题啊,在心理学上的概念叫“自我设限”。
“自我设限”,顾名思义,就是自己给自己画地为牢,认为自己没有能力走出那个圈。
心理学上的解释,是指我们针对可能到来的失败威胁,而事先设计障碍的一种防卫行为。
绝大多数人对失败有着强烈的恐惧,尤其害怕在重要的场合或者事情上失败。
而潜意识为了抵御这种恐惧呢,我们常常就可能为那些还没到来的事情提前找“逃避的借口”。比如说我准备要去相亲了,但我很恐惧相亲失败,我可能就事先对媒人婆说:我那天有很多事情要忙,随便见一下面就好了。甚至可能直接就说那天没空,不去了。
这就是典型的自我设限,害怕相亲失败,害怕丢脸,那自我防卫心理就驱使我找借口不去努力了。
不过有些时候,我们认为自己做不到一些事情,并不叫自我设限。那些在无数次的尝试与努力过后,正确地放弃了自己不擅长的事情。或者,正确地调低了预期的目标水平。这叫有自知之明。
比如说啊,我之前心里想着,我要成为公司里唱歌最动听的那个man,但经过半年的刻意练习之后,我还是不得不承认自己五音不全的事实。这就不是自我设限,而是有自知之明。
好了,回到正题。
我们先总结一下常见导致人们自我设限的两个心理现象,再说怎么解决这种心理问题。
首先第一种比较常见的自我设限心理现象——完美形象主义者。
注意,完美形象主义者的意思跟完美主义不同。
完美形象主义者的意思啊,说得俗一点就是“死好面子”的人。
比如说公开的销售业绩,如果有一个月他一个不小心得了第一,那么下个月中,他就可能会故意显得懒惰一些,这样就算业绩滑到第二,那也能找借口说:不是我不行,而是我没尽全力罢了。
这种人总希望保持自己在他人眼中有一种完美的形象,但不同的是,常规理解的完美主义者一般会苛求自己通过做成一些完美的工作来证明自己,而他们则是宁愿通过行为与态度上的“不作为”来粉饰自己形象。是一种典型的自我设限心理。
第二种常见的自我设限心理因素就是——最前面说的害怕可能到来的失败威胁。
这些人啊,往往事情还没开始就焦虑失败的可能,然后就会故意在前进的道路上创造某种看起来有说服力的障碍,使得这个障碍可以完整地解释他的失败。这是一个防御性的、顾全面子的借口,是一种对自尊的保护。
这也就是解释最前面的问题,为什么有人会害怕做一些事情失败而不去拼尽全力。
虽然自我设限行为可以短暂地维护自我价值感,但它始终只是一种自我欺骗的策略。长期自我设限,就是在自己骗自己,还骗得很开心。
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这种心理问题呢。
心理学上有一句名言:看见即疗愈。
当我们看到了自己“自我设限”的心理问题,接下来就好办了。
对于上面说的第一种“死好面子”的自我设限情况呢,
面对任何事情,当那些偷懒、拖延、退缩等想法即将出现时,马上给自己拉响警报。
察觉到这个事实,就是迈过障碍的第一步。
而上面说的第二种人呢,要尝试去纠正自己一些不合理的信念。
根据心理学家埃利斯的观点,我们人日常产生负面情绪,主要由于三种认知偏。
1、绝对化自我要求。对待事情,心里的声音往往“我一定要、必须要、肯定要”,提前把目标绝对化要求了,看似发愤图强鼓舞士气,但也容易让个人陷入到“万一我失败了怎么办”这种焦虑失败威胁的情绪当中,就容易导致自我设限的心理。
2、以偏概全。比如说人们把自己有“有时候”的失败,总结为“总是失败”,那就诱发对未来失败结果强烈的恐惧感;
3、极端化信念。还没开始做一件事呐,心里就开始联想事情失败之后各种极端糟糕的结果。比如联想考试失败之后,自己就会一无所有啊、一无是处啊、遭人唾弃啊等等,其实根本没那么严重。
在你察觉自己存在自我设限的心理时,就分析一下,是否对应有以上三种认知偏差。一旦是因为某一种,那就去修正这个信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