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家庭教育促进法有什么感受 家庭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更新]
·
·
分类:行业
3156 阅读

学习家庭教育促进法有什么感受

家庭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家庭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谢谢悟空的邀请。个人观点:家庭教育没有最高境界,只有标准和责任。家庭教育的标准和责任也就一个字(爱)。它不是(老子),不是(道德经),更不是(无为和无教)。家庭教育只是(爱)。因为爱就是一切。它是你想授予给亲人的一切也是亲人想获得的一切。爱可以教会你的孩子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热爱生活,如何珍爱生命。爱可以让你的孩子变得聪明,美丽。阳光,快乐。他们都会很善良,都会乐于助人,都会独立思考,都会自主学习。他们就是你的自豪,你的希望,也是你理想的未来。因为爱有巨大的能力,它能造就出一切美好的现实,也能催生出理想的愿望。这才是爱的本质和意义。也是我们应该有的家庭教育,他只是标准和责任,但你可以把它当做(最高境界)!

很多家长送孩子去辅导班辅导学校教学的课程,是什么心态?

很多家长送孩子去辅导班及辅导学校上课,这是父母为了孩子将来所产生的担心、焦虑、恐惧所产生的下意识行为。每个孩子的心智和个体心理不一样,而父母又忙又不懂,依据从众心理,找一个不输在起跑线的理由为自己开解。事实上这种效果没有人研究出好坏,由父母的意志行事。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一种盲从心理,一切为了孩子,什么代价也愿意付出和尝试,这是父母很常见的心理特征。
我们知道最好的老师是父母,孩子是离父母最亲近的,模仿是孩子与生俱来的本能。孩子不爱学习跟父母不喜欢工作是一样的心理。
真正的起跑线是父母给孩子全方位的正确感知体验,从而更好的理解这个世界,正确面对这个情感世界,正确理解知识与这个世界的联系,近而爱上学习。
看过电视剧《情感疏导站》,由潘长江主演的电视,母亲为了培养孩子的天才记忆力,强迫背诵一些大人都记不住的历史信息。让孩子三级连跳,连爱好一个布娃娃的勇气也没有,问及父母的生日及爱好也不知道。
不断的跳级,刚熟悉的同学关系也没有,没有一个朋友,多么可怜,断送了孩子与世界的连接感,失去了亲子关系的感知,不能正确感知和体验整个世界。如果长期压抑情绪,心理会出毛病,学习再好又有什么用。
智商只占人生成功的20%,情商和逆商占人生成长的80%,这是专家们的推断。我们都希望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却又为了父母的期望而剥夺了孩子的快乐童年。
家长为了忙工作,或者是认为自己的能力不专业,把希望寄托在补习班和辅导课上,从而忽视了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比学校教育更重要。孩子端正了态度,才会在学校教育上有着较强的意志品质。
意志品质是探索感知社会的能力、学习的积极性,并能承受一切困难和挫折,通俗讲是孩子道德品质人格的养成。
每一个孩子的特质、感知体验、兴趣点不一样,一刀切式的教育起跑线是不科学的。家风不好,父母一事无成,只会强迫孩子,这些有意义吗?正确性帮孩子报个美术班、舞蹈班等,也是一种体验,这些没有错,也可以验证孩子的学习兴趣点,因材施教。
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抛弃那些无用的知识,孩子的学习能力有限,不是复读机。孩子需要创造力,更需要专研力,一味的模仿学习基本皮毛,长大了也会毫无用处。
家庭教育最大的陷阱是高压政策让孩子失去了自己的存在,分不清清楚是为父母学习还是为自己增彩,自己控制不了自己,成为父母的机器。有条件的爱让孩子产生功利性的自私行为,不利于自尊的健康形成。
还有一个陷阱是家长输不起,完全盯着孩子的缺点去教育补缺,一个人哪能十全王美,这样做会给孩子成千上万个消极暗示。同时是家长患得患失的担心孩子变坏、能力不足、输在起跑线,总盯着笨、傻、错误等方面去教育,忘记了赞美孩子的优点,总跟优中优比。总认为家长永远是对的,把孩子放在错误的标签上,当家长情绪差时,总下达一些极端错误的指令。
为孩子未来担忧,这是直接的焦虑和恐惧心态,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是一种从众心理。在心理学中有一个唤起恐惧效应,由外界传播唤起恐惧情绪色彩,从而引起别人的危机意识和紧张心理,从而促成态度和行为的一致性。
意思是因为外界传播别输在起跑线上,宁可信其有,促使自己把孩子送入辅导班,效果好不好不知道,但送了比没送好的思维固着。焦虑的产生更好理解,其背后有着某种不安的弱势心理,通过贩卖比较、紧张、期望、恐惧、害怕等心理,从而产生对未来的焦虑。
通过以上的分析,家长们应该明白,也可以将心比心,可以试验,以效果为准,灵活掌握这些方法,千万别强迫式为孩子做主。过多的学习去挤压与孩子的亲子教育也是不明智的,学习不仅限于课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也是需要学习和感悟的,让爱智慧一些,德育多一些更好。天才只是少部分人的天贼或专利,做一个健康平凡的人有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