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标点符号四线三格 既然都认为书写文字自上而下,从左到右书写方法好!哪为啥有人强调书法必须从古?

[更新]
·
·
分类:行业
3941 阅读

英语标点符号四线三格

既然都认为书写文字自上而下,从左到右书写方法好!哪为啥有人强调书法必须从古?

既然都认为书写文字自上而下,从左到右书写方法好!哪为啥有人强调书法必须从古?

谢邀!下面我来试着回答这个问题。
从左往右书写是目前世界通用的文本书写方式。那么,书法为什么一定要遵从古式,自右至左书写呢?
首先,为了表达的方便我暂且把从左至右的横写方式称之为今式,把传统的从右至左的竖式书写称之为古式。那么下面咱就谈谈今式与古式的客观历史形成的原因:咱们先说说古式。
古式是咱们中国传统的书写方式,这种方式在中国三千多年的历史长河里沿用至今。从最早的有文字记录的资料看看,也是这种书写方式,例如甲骨文,金鼎文。那么这种方式是怎么形成的呢?
我们不妨看看竹木简牍的形式就会知道,这种方式是为了方便书写和阅读
1,书写,其实汉字是二维文字,他的组合方式是多元的,可以上下组合,也可以左右组合。所以,汉字是有很大的灵活度的。既可以竖式书写,又可以横式书写。那么咱们的先民们为什么一定要采取古式来书写呢?
于钟华教授在一次讲座中讲到了“书”这个问题,书,在古代多做动词用,书写的意思。这个“书”字古文字,把他拆开,就是一只右手拿着一支毛笔在书写。所以,所有汉字的书写方式必须符合人的右手。也就是说,必须右手写起来很方便才行。
所以汉字的所有笔顺是符合右手的。为什么一定要用古式书写呢?这是因为,在古代很早就发现了廉价的书写载体材料:竹子,木头。不要小看了这一点,这对文化的传播是非常有利的。从地下发掘出的秦汉简牍来看,长度大约是一拃稍多点,约二十四五公分左右,根据于钟华教授的研究成果,人的手上下自然活动的范围就是这个数。如果是篇幅长怎么办呢?
自上而下一条一条地写,写完一条在案几上摆放一条,从右往左,顺手摆成,总之,古式根据右手的书写习惯,根据材料的形制,从上到下,自右至左,顺手而为,自然而然。
根据古文字中“象”字来推测,说明在中原地区,殷商时期的气候应该属于亚热雨林带。因为“象”就是一个很生动的象形文字,说明在当时大象曾经在中原地区生活过。因为亚热雨林带的气候环境适宜大象的生存。亚热雨林带的环境特点就是高温多雨,气候潮湿,就像今天的广、浙闽等东南沿海地区。
如果这个推理成立,很有可能简牍在殷商时期就有,它和甲骨文是并存的。只是特定的气候环境没有保存下来。也就是说殷商时期的人不是只会刻甲骨文,同时也写简牍。因为甲骨文,钟鼎彝器铭文的形式也是古式的,上文我说过,汉字是可以多种方式的,从左往右,横竖排列都行,也就是说甲骨文、钟鼎文、有多种选择,偏偏只选择统一古式,很有可能是受到简牍书写的影响。
当然了,这只是推理,因为我们没有见到过殷商周时期的简牍事物。
2,咱们再从阅读的方式分析一下:古人把写好摆完的竹简用绳子穿起来,穿好绑牢,左手推动卷起,右手捆好,系紧。读的时候解开,从上到下,从左往右,一次展开自然而然。
也就是说,书写的方式决定了阅读的方式。除了竹木简牍,还有帛书,就是在丝织品上书写,也是采用古式。这种古式一直沿用到了现在,为什呢?习惯了呗。
总之一句话,简牍的书写材料和右手的自然书写动作习惯形成了古式。
咱们再看看今式。所谓的今式是从西方泊来的。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语言文字都是字母语言,字母文字是线性文字,是一维文字。一维文字在组合方式上只能有一种选择,要么上下延伸组合,要么左右延伸组合。大部分都选择了左右组合方式。为什么呢?因为人的动作只有两种方式:以人的身体为定点,趋近拉远,去远拉近。
最自然的状态就是去远拉近,所以从左到右就成了最自然的选择。
字母语言是没有笔顺这一说的,单词是从左到右由一个个字母拼成的。字母的字形很简单,从左至右,在四线格的三个空间里来回交错,依次书写就行。这就是今式的形成原因。
新中国成立后,国际交流日渐增多,为了与国际接轨,签订政治协议商业合同时为了使双语可以同步,汉语采取了今式。否则无法同步。
这也充分说明了古老的汉语文字有着超强的生命力,在新的时代里依然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形式。
至于今式比古式好,专家学者的所谓科学依据,纯属瞎扯。我见过很多有阅读障碍的人,阅读今式文本用手指着一个字一个地嘣,仍然找不到该读哪一行了。
虽然人的右眼是左右横排的,阅读今式的横排文本并不能体现出他的优越性。所以无论是今式还是古式,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为了方便顺手而产生的。根本不存在谁比谁好,谁比谁优越的。因为没有一个傻子干活的时候给自个找麻烦,明明顺手省力的方式不用,偏偏用别别扭扭的方式去干一些瞎活。
咱们再说一下书法里的情况,书法在创作当中也是自由的,当然可以用今式,没有哪一个人规定或强调必须用古式。之所以大家都不约而同地在创作中采取古式,我总结一下,总共有三点原因:
1,历史的惯性。书法是中国传统的一门文化艺术形式,学习书法必须大量临摹古帖。古帖都是按照古式书写的,所有的字形变化,章法的安排,笔画的呼应,都是为竖式排列而产生的。在书法创作中,采用古式帖上有现成的字形,相对来说可以借鉴,创作起来容易点。
2,传承的断层。书法从魏晋开始有了笔法的传承,二王笔法是书法的核心,这个笔法是曾被人比喻为“芯片”。这个笔法是在“万物生成论”的传统哲学思想观念下产生的。也就是说,汉字的体式到了楷书(书史上叫作真书)基本定型,在二王笔法下,字的形态都是随机生成的。宽窄,高低,大小,以及笔画的长短,曲直,都是笔法生成的。
举个例子,“大”这个字,如果放在文章的开头,由于下边还要写,“捺”画为了呼应下文,顺手来一笔“反捺”。如果这个“大”字在句尾,或者在行末(一行的最后一个字),下文需要改行,那么我就不需要“反捺”,为了承接上面的,我可以写一个很雄壮带角“捺”,总之,这个“大”字的形态是灵活的,多变的,不是固定的。也就是所谓的自然。
但这个笔法在宋朝丢了,失传了。这直接带来了书法学习方式的改变。没有了笔法我们只能死记字形,我们今天书法的学习是这样的:临一个帖N 多遍,然后开始集字,费了很大的功夫,还不能自由潇洒地创作,再看看古帖,看看自己的集字作品,一遍又一遍怀疑自己是不是学书法的那块料。
由此可见,没有了笔法的传承,一切都变成了死的,刻板的,采用古式创作都困难重重,若采用今式创作就更不容易。
为了使书法学习创作的困难度降低,大家就更不愿意采取今式了。
3,群众基础的审美习惯。当然了,今式的创作形式也有人尝试过,但失败的很多。除了题匾额受客观限制不得已而为之之外,当年的新文化运动的时的一些人曾创作过。还把标点符号都用上了。不过得不到社会认可,在大家眼里,那只不过是“毛笔字”而已。现在还有人老纠结“毛笔字”和书法究竟怎么区分。

感叹号在四线三格中怎么写?

四线三格的标点符号写法:
标点符号应紧挨最后一个字符书写。
1. 句号(.)逗号(,),写在第三横线上。(横线从上往下数)。
2. 问号(?)惊叹号(!),线在第一格与第二格之间,小黑点在第三横线上。
3. 省略号(……)在第二格中间。
4. 冒号(:),上面小黑点紧挨第三横线,下面小黑点写在第三横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