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小药一起使用比例多少 中医开药,每味药的用量是如何确定的?

[更新]
·
·
分类:林业园林
2393 阅读

几种小药一起使用比例多少

中医开药,每味药的用量是如何确定的?

中医开药,每味药的用量是如何确定的?

不错,无论是现在的教材《中药学》,还是历代的中医典籍,都对中药的使用剂量有一个严格的标准。特别是《伤寒论》上的某些方剂,单味药的剂量变化直接可以改变一个方剂的性质和名称。较著名的如“桂枝汤”与“桂枝加芍药汤”,以及“桂枝加桂”汤等等,药物组成一样,但其中的某些药物的用量却不一样。
这说明什么呢?这说明用药的依据是取决于疾病的性质,和药物的功效特征。
有了这个指导原则,中医用药的剂量变得灵活多变了,甚至已经把学校教材上规定的剂量抛到九宵云外了。
比如附子吧,教材说用5到15克,李可老中医在救治危重病人时,有时用到120克之上。再说石膏吧,教材说用20至50克,清代某些温病名家可以用到200多克。
可见,中医治病用药重在理和法,不是脑袋一拍,计上心来就可以决定的事情。
这里说说我个人是怎么掌控用药剂量的(因为我的中医是自学的,所以自认为有点特殊心得)。最初我是严格按照书上规定的的剂量用药,所以开出的方子经常有几点几克,不容一丝含糊。逐渐的我意识到:药店的店员似乎根本不顾及我的感受,称杆一翘,多一克了;称杆一弯,又少一克了。但是不管怎样,我喝了都有效。
过了几年,我再到药店买药,都是张口就来:我买点黄芪、人参、当归、地黄!店员问要多少?我说随便,——那就每样100克吧!
这时候凡是我和家人自己喝的药,我都是随手抓,不问剂量的。到最后连经方剂量也不管了。你问我有不有效果?我说无效你信吗?
但是我给别人(朋友、亲戚)开的药,一定会斤斤计较的。我会把相应的药抓到我需要的剂量,往称盘上一放,多少多少,折算出来告诉别人。
这些年有种说法,院校毕业的中医学生似乎治不好病。我仔细看了一下教材书上的药物剂量,总觉得太轻描淡写了。当然,我肯定也不会质疑,既然白纸黑字印刷在上面,他总有其道理。

饵料10斤米放多少酒?

酒不宜放得太多,放酒量还要看米的含水量,米越干放得越多;
具体量可以这样判断,把米放在瓶子里倒得酒刚好把所有米粒润湿,并能观察到米的表面有酒,米黏在一起,十分钟后酒水完全被米吸收,便可以了;
最好再配合点丁香,肉桂,小米等。
酒放多了浪费而且过于香的饵窝料比较吸引小鱼,到时小鱼闹窝气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