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气就离开教室 大学生看到班里同学很多上课迟到或干脆旷课的,觉得很生气,为什么会有这种心理?

[更新]
·
·
分类:行业
4266 阅读

一生气就离开教室

大学生看到班里同学很多上课迟到或干脆旷课的,觉得很生气,为什么会有这种心理?

大学生看到班里同学很多上课迟到或干脆旷课的,觉得很生气,为什么会有这种心理?

现在的大学生是比较难管理的,所以才会出现好多学生上课迟到,有的干脆不来,翘课在宿舍睡觉,去玩游戏等等。对于问题中“大学生看到班里同学上课迟到或者旷课的,会觉得很生气”,这其实是一小部分学生的心理行为,大部分学生的心理还是觉得这也不关自己事,懒得管闲事,就算是老师批评来的晚的学生,也只是看看笑话罢了。
那至于为什么会有这种心理,我觉得有两点:
①心里不平衡、嫉妒,这个基本都是大众心理,如果遇到什么事情,自己明明可以不做的,自己做到了,但是另外的人没有做到,而且没有什么处罚,这时候我们的心里就会不平衡,让我们对此很气愤。就像遇到迟到或者不来上课的学生一样,就会有这样的想法“为什么他们可以迟到,可以翘课,我却不行”,因为你心里有个规矩圈着你不敢迟到、旷课,怕老师点名,还不允许别人不能迟到、旷课,说白了就是心里不平衡、嫉妒。
②正义在心中,这种心理就是那种很正义的人,为老师打抱不平,老师辛苦来上课,你说迟到就迟到,说旷课就旷课,太不尊重人了吧,父母花钱就是让你来旷课的吗?再说上课的不止你一个,你迟到进来影响的可是全班同学,你迟到就是自私,旷课就是对不起老师对不起父母。

学生纪律太差老师发脾气摔门而出,老师行为对吗?

老师的这种行为是错误的 。学生是祖国的花朵 ,是未来 社会的建设者,在学校 老师的一言一行 ,对学生的成长 都起着非常大的影响 ,学生纪律太差 是因为他还处在成长阶段 ,思想认识不到位 ,不成熟的表现 ,老师应该耐心教育 ,而不是行为不雅 ,撒手不管 。

5岁自闭症孩子一进教室就哭,经常咬自己并撞头,怎么办?

家长您好:
1.我家孩子不喜欢去机构训练,一进教室就哭,纠正他的动作或者重复问他问题就咬自己、撞头。怎么办?
对孩子上学哭闹,他不想来上课肯定是有什么原因,我们要考虑和分析以下几点:
首先属于逃避行为,分析是不是学习的内容过难,孩子感觉有压力,我们可以把教学难度降低,从小的任务开始,要挖掘儿童的优势,以优势带动劣势的方法来引导儿童。在进入教室之前加入一个孩子喜欢的事物,可以是吃的也可以是玩的,当然选择好强化物是关键。让孩子知道已进入教室就有好的事情伴随。同时家长要适当加入辅助,来帮助儿童完成任务,一旦儿童掌握该学习任务就减少辅助再让儿童独立完成。
另外还要考虑孩子是不是已经形成通过该行为来达到自己其他的需求的目的,我们帮助儿童建议正面积极的处理方式,让儿童用语言与我们沟通而不是不适当的行为。比如进中心抓住他没哭闹的时间,及时说“你今天愿意来上学,可真棒!”我们还要考虑强化物是否起到强化的作用,或者没有及时的强化。如果是前者那我们需要更换强化物,如果是后者,当孩子做出恰当的行为,我们立即给予强化,来维持孩子的学习动力。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家长的教育态度是否遵循了一惯性,之所以要坚持一惯性原则,是因为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有很大的反复性,容易受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有时甚至可能“进一步,退两步”。因此,家长还要配合教师保持教育的一致性,从而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2.只吃一种牌子的小面包,别的面包都不行,他不识字可是一吃到不是他要的小面包,就发脾气。
首先我们应该找到孩子只吃一种牌子面包不吃其他面包的原因,是孩子对气味或者味道比较敏感,还是不喜欢其他食物咀嚼起来的感觉,还是不喜欢某种颜色。需要我们在生活中仔细认真地观察。通过家长描述孩子只吃一种面包是孩子可能是对味觉比较敏感,这样的感受方式会导致孩子偏食、挑食,应当将儿童不习惯吃的食物加入到他的食谱中,例如可以将蔬菜切成碎丁或做成泥状,掺一点到孩子喜欢的食物里面,等孩子吃完以后给于表扬,同时可以让孩子事先知道自己每天吃什么,给孩子一个适应的时间,这样让孩子可以减少过分强烈的反应。
在家中吃饭的时候,家长要带头吃各种食物,包括孩子在不喜欢的食物,让孩子跟着模仿。即使家长由于某种原因不想吃或者不能吃某种食物,也不要在孩子面前表露出来。
3.不能带他去外面,一到陌生环境就大喊大叫,哭起来停不住
儿童的问题行为出现是由于他们对环境的不适应,而这大多与他们独特的感知觉特点有关。对于这些问题行为我们无法阻止他,但是可以加以疏导来让儿童通过自己熟悉的方式适应正常的环境,因为孩子的能力属于轻度,建议家长可以使用社交故事和塑造两个方法来帮助孩子适应不同的环境。
社交故事是以给孩子将小故事的形式,通过描述不同的社交情景,为孩子提供客观的信息和提示,让他们认识和理解不同社交情景中,可以被他人所认可和接纳的行为表现,从而增进其社会适应能力。社交故事没有固定内容和格式,可以根据孩子常遇到的社交情景来自己编写。
通常有三种最为基础的类型:1.描述句,对社交情景发生的地点、人物、事件进行简单的介绍。2.指导句,告诉孩子在特定的情境下,需要或应该做些什么。3.反应句,描述别人的感受和反应。小故事可以用第一人称或者第三人称来讲述。社交故事也可以用图片来呈现,这样可以帮助儿童更好地理解周围的环境。
1.公园是一个景色美丽,空气新鲜的地方。
2.早晨,青少年和老人在公园健身。
3.晚上公园里很多小朋友在公园玩球、做游戏。
4.公园里还有好玩的秋千和滑梯。
5.放学后我可以和妈妈在公园玩一会再回家。
6.我和妈妈在公园玩的很开心。
这样的一个形式来编写社交故事,方便儿童理解周围的环境,可以换不同的主题,在适当加入图片就更有利于儿童理解。
第二个方法是塑造,儿童因为不接受新的环境,那么首先我们可以把儿童能够进入新的环境不吵闹为一个大的目标,然后分出多个小目标如:
1.儿童和妈妈一同在新的环境周边等待一段时间,时间可以由短到长(不进入),就给与强化。
2.儿童和妈妈进入新的环境(短时间--20秒),就给予强化。
3.儿童和妈妈进入新的环境--逐渐延长时间,给于强化。
4.儿童和妈妈进入新的环境,进行活动,给予强化。
这个过程就是按照由低到高的顺序,带领儿童循序渐进、一步一步地达到最终目标。由于最终目标得到了分解,每个分目标对孩子的难度就降低了,这样就更加便于学习,并且可以避免由于挫折给孩子带来焦虑和对学习的恐惧。第二确定好用的强化物。强化物的作用是起到使认同好的行为上升。儿童做出当前需要的目标行为时,就要马上给于强化物。注意强化物给的量,如果太多,那么儿童就很容易满足,如果太少,可能起不到强化的作用,所以要适当控制。所以好的强化物就能够帮助我们顺利的使儿童达到最终的目标。
第三,差别强化,儿童一旦达到第一个目标并可以维持以后就不再强化第一个目标,接下来要达到第二个目标才给于强化,以此类推,最终达到最后的目标为止。希望能够帮到您。
更多相关文章请关注恩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