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变得心理独立 一个青年人如何形成强大的独立心理?

[更新]
·
·
分类:生活百科
2093 阅读

怎样变得心理独立

一个青年人如何形成强大的独立心理?

一个青年人如何形成强大的独立心理?

一个人的独立不只是表现在心里,也可以在外表要想有心里的强大就离不开独立的思维方式,要培养独立思考就必须有自己的态度。
坚定的态度是不受别人的观点和态度的影响,他们说的只是一个意见与建议并不能动摇你的想法,所以要有独立思维,首先就不能被别人的看法给影响。也就是说“就算被大部分认为是个很傻的观点,但我就是这样认为的,你们认为傻我也没有办法”这样的态度,这是培养独立思维的前提条件。不要去找什么标准答案如果一直接受了寻找标准答案的教育,很容易陷入答案唯一的思维路径。如果不能马上自己产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那就先培养独立选择的能力,这个也是一个独立思考的一个过程。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太心急欲速则不达。

心理独立是什么意思?

意志的独立性是指人的意志不易受他人的影响,有较强的独立提出和实施行为目的的能力,它反映了意志的行为价值的内在稳定性。
遇事有主见,有成就动机,不依赖他人就能独立处理事情,积极主动地完成各项实际工作的心理品质,它伴随勇敢、自信、认真、专注、责任感和不怕困难的精神

青少年渴望独立是一种怎样的心理诉求?

青春期的孩子会经历一个分离-个体化的过程,这是人生发展过程中的第二次分离阶段。
第二次分离-个体化由 Blos(1979)提出,他以客体关系理论为基础,认为青少年阶段必须从其内化的父母形象中解脱出来、在心理上减少对家庭的依赖,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发展独立自主性,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稳定的自我统合。此时青少年主要的发展任务是将自我从内化的父母认同中分化出来,并使自己的独立性在相互认可的关系中得以发展。个体此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社会关系的重大变化,因此个体将发展的重点放在如何处理社会关系上。
青少年正处于第二次分离-个体化时期,他们此时试图摆脱婴幼儿期内化的母亲形象,在心理上脱离对母亲的依赖,并对内化的父母形象进行重新审视,建立一个明确的自我。
青少年将早期的客体关系重现,回到幼儿期依赖与独立的矛盾中去。此时青少年处于矛盾之中,一方面要面对失去客体连结的害怕与恐怖,希望能够与母亲亲密结合;另一方面又因害怕被控制,失去自主性,而希望和父母保持距离。在这种矛盾中,青少年再一次确认了自我意识,顺利的完成了分离的过程。

1、摆脱家人的“纠缠”;
2、愤世嫉俗的感叹;
3、证明自己的勇气;
4、争强好胜的决心;
5、渴望更多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