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课堂上做一个好学生 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

[更新]
·
·
分类:行业
1245 阅读

如何在课堂上做一个好学生

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

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

1,让学生认识倾听的重要性。 倾听是一种有意识的、主动的听,是一种能力、一种素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在平常教学中营造和谐的气氛向学生渗透,通过举例让学生了解,认识到倾听很重要,同时也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机,让学生从体验中领悟倾听的重要性。教师应该不失时机地告诉孩子听的要求,与孩子们一同探讨该怎样倾听,与孩子们一起分析身边的不注意倾听的现象,讨论解决的方法。如:有人发言时,其他人不能有声音,即使有不同的观点一定要让别人说完后再补充或质疑,可以不用举手,直接站起来说。这些都为我们提高孩子的“听”做足准备,让孩子在自己的每一次听中都发现它的价值,认识它的重要性。 2,调整倾听的心态。小学生的一大特征就是表现欲望强,认为自己的想法就是对的,喜欢别人听自己说。听别人发言时,注意力也大多集中在:谁在说,哪说错了,而往往忽略了说的内容,这就影响了交流感悟的质量。因此,我就开导学生,告之善听者才是善于思者,要学会保持良好的倾听心态。当听同学发言时,要耐心、静心、用心,听清楚同学发言的内容,对同学的观点进行归纳,想想看他说的有没有道理,既听对方的口头信息,也注意对方所表达的情感。不要随便否定同学的想法,即使持有不同的观点或理解,也要以“我认为……”,“我想补充说明……”等方式参与交流。 3,指导倾听的姿势。对于中低段的孩子,从他们的身体动作或面部表情来看,就最能知道他们是否认真听讲。所以,课堂上我对学生听的姿势给予明确要求。听老师或同学读书时,眼睛要看着书,而不是东张西望。听老师讲话时,要看着老师的眼睛。如果同学的回答与自己的思考相一致,则以微笑、微微点头答表示认可或赞同。如果有不同意见,先不要打断别人的发言,而应耐心听完后再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养成了这样的习惯,老师可通过一目了然的观察,了解学生听课的质量,即时得到反馈信息。 4,教给学生倾听的方法 由于年龄特征的限制,学生普遍存在着喜欢别人听自己说而不喜欢自己听别人说的问题。我们可以开导学生“善听者往往也是善于思考的好学生”,要养成善听的好习惯。首先我们要细化听的要求,明确提出“学会倾听要五心”,即做到:一要专心,无论是听老师讲课,还是听同学发言,脑子里不想其他事;二要耐心,不随便插嘴,要听完别人的话,才发表自己的意见。三要细心,当别人的发言有错时,要求学生学会评价,做到不重复他人的意见,自己的意见要建立在他人发言的基础上或者提出更新颖的想法。四要虚心,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要能虚心接受,边听边修正自己的观点;五要用心,在听取他人意见时不能盲从,要有选择地接受,做到“说”、“听”、“思”并重,相互促进。并教给学生一些方法:(1)猜想发言的同学会说什么。(2)对同学的观点进行归纳。(3)想想同学说的有没有道理。这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倾听方法,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学生就能学会先听后说,想好再说,真正养成倾听的习惯。 5,强化“听”的训练 (2)听写训练。我们可以选用适当的口算题让学生听写,着重训练学生对于数字的反映能力。我们可以先让学生听正常速度的算术题;随后重复一遍,可以适当停顿,以便给学生一些时间写出题目的结果;最后再以较快的速度重复一遍,让学生检查修正自己的作业。 (3)听后复述训练。这种训练可以调动有意识听记的积极性,提高倾听的素质,是训练听知注意力、听知记忆力以及检测听知效果的有效方式之一。 (4)听记训练。口语表达具有转瞬即逝的特点,因此在倾听活动中要集中注意,积极认真的听,要注意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听,同时注意克服各种分散注意的干扰。 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是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学生学会倾听。但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老师经常的提醒、督促和长期的指导。在平时的教学中,只要教师善于捕捉教育契机,适时引导,不断训练,就能使学生逐步养成倾听老师讲解、倾听别人意见的良好习惯,拥有“倾听”的能力,才能真正掌握“倾听”这把金钥匙!

听话的学生是好学生,正方辩题该如何准备?

第一步,作为辩论主题,必须要把辩题中的关键词定位。
  “听话的学生是好学生”——这句话有两个关键词:1、听话;2、好学生。
  第二步,全面分析两个关键词的含义。
  1、听话
  (1)听谁的话?从辩题全句可以判断为听老师的话。因为从习惯性称呼来看,如果是听家长(父母)的话,正常说法应说是听话的孩子是好孩子。
  (2)老师所说的话一定都是正确的吗?这个问题是辩论的重点,必须要从客观全面的角度去阐述,否则很容易被反方抓住漏洞。从日常生活经验来看,老师绝大多数时候说的话是正确的,但也有不合理的时候,如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某一个学生,尽管出于好意,但是场合不合理,容易途学生自尊心。再如每到考前老师就大动干戈,让学生做大量的练习量或布置大量的作业,这就不合理,功夫不下在平时而是临阵磨枪,很容易让孩子疲劳性学习,学习效率反而会下降,同时还会让学生养成一到考试就紧张的心理。
  (3)老师的话怎样听?这需要家长教孩子学会有分辨性去听,如别的同学在课堂上被老师批评,就要学会吸取教训,绝不能违反课堂纪律,不按老师的要求去做。尽管有时老师所说的话不合理,但是从自我保护角度去看,有意见可以保留,但不能不去做。避免因为顶撞老师被当做刺头重点关注。
  2、好学生
  (1)好学生的评价标准是什么?学校评选“三好学生”或“四好少年”可以成为一个基本的评价标准。如果每个同学都把能够从品行方面按着“三好学生或“四好少年”要求去做,基本上可以成为好学生。
  (2)老师眼中的好学生标准是什么?很多时候除上述好学生评价标准外,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往往是凭长时间与学生相处,建立起对某个学生的印象定位。当然,这取决于不同老师的综合素养了,有些综合素养较差的老师,只片面强调学生成绩好就可以,优秀成绩可以一俊遮百丑,哪怕该学生偶尔违反纪律,在老师的眼中仍是好学生。而综合素养较好的老师,不会单纯看一个学生的成绩,还要看一个学生的全面素质,如有主见,分辨力较好,遵守学校纪律,团结同学,待人宽容平和不偏激,乐于助人,有乐观积极的生活和学习态度,为人谦虚等。
  第三步,将辩题做总结性陈述
  1、明确本辩题具有不完整性,即缺乏客观性。必须要有前提条件预设,才能确保老师说的话具有合理性,学生听老师的话才不会被误导。
  2、本辩题应置于具体的环境下去考量。正所谓金无赤足,人无完人,一个好学生也会偶尔犯错,但通过教育之后能改正错误,仍然是好学生。同时老师也不可能是完人,老师有时说的话也有不合理性,甚至说错话,但是好学生要学会分辨,不能老师说什么就完全相信,要有质疑精神。
  3、要看到本辩题有一个潜在的后果危害。让学生不加分辨就完全听老师的话,缺少主见与思考很容易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成为小绵羊式的学生。这对于教育来讲非常可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老师培养学生一味顺从,不敢向老师质疑,将来学生长大成人后,将无法成为创新型人才,更无法推进科技和社会进步。
  后记:我只是概略提出建议,仅供参考。至于正方需要自己有更深入的思考,充分准备事例,以佐证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