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亲子关系 怎样才是最好的亲子关系?

[更新]
·
·
分类:生活百科
2489 阅读

好的亲子关系

怎样才是最好的亲子关系?

怎样才是最好的亲子关系?

就是多陪伴他们,特别在童年这个阶段,陪他们打游戏、陪他们看书,陪他们户外活动。
我家两个孩子喜欢踢足球,晒得比较黑都是他爸陪出来的兴趣。刚好学校又有足球队,顺理成章的进校队了。现在他们的性格非常的友好,团队非常的团结,集体主义感很强。
孩子爸经常周末领着孩子去田间里抓青蛙,女儿抓青蛙都是高手,一扑一个准。玩好了,爸爸叫她放回大自然,让青蛙为庄稼除害虫。
爸爸与与岁的儿子约定,每周未和爸爸睡,这个时间是他们父子的单独聊天的时间;也是女儿和我单独的聊天的时间,聊她学校有趣的同桌,聊着聊着睡着了。

你认为亲密的亲子关系是怎样的?

我认为亲密的亲子关系应该是父母与孩子之间一种非常紧密融洽的关系。父母子女之间需要的是相互尊重和欣赏,而不能威压束缚,以及一味的溺爱付出。
父母要尊重孩子的决定,关注孩子的兴趣和行为,使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并在爱的关系中成长。

到底怎么做才算好父母,才算和孩子有好的亲子关系?

陶先生在经过漫长的学习、咨询之后,总结出了良好亲子关系的五个表现、五个标准。
如果在和孩子互动的过程中,符合这五个表现,就说明父母已经很好的养育了孩子,亲子关系也很棒。
第一点、孩子在遇到困难、感到痛苦的情况下,首先会告知父母,和父母商量。孩子愿意寻求、接受父母的帮助,而不是坚持独自思考、解决。
孩子可以独立的解决问题,确实是一个很好的品质,证明孩子确实长大了。但是,独立解决问题和接受父母帮助并不冲突。
很多孩子再遇到困难之后,他们立刻想到的不是来和父母沟通。而是想一想,父母知道这件事情,会有什么反应,会不会保护我。
大家觉得这件事情可能很不可思议,“父母肯定会保护孩子呀”。
但是往往会有这样的例子,孩子被坏小孩欺负了,和坏小孩打起来了。
父母听说这件事情,首先的反应是“你怎么能和人打架呢?”,等到孩子解释:“是因为他先打我”之后,他的父母又会说“一个巴掌拍不响,人家为啥打你呢?”
这样孩子以后遇到痛苦的事情,就不会找父母倾诉,而是一个人隐瞒。
第二点、孩子可以在正常的生活中,对父母展现出各种各样的情绪,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父母。
很多父母可能觉得:“我的孩子好乖啊,从不乱哭、乱闹”。但事实上每个人都会有情绪,更别是说他们只是孩子。只是有一些孩子不敢对父母表现出自己的情绪。
听过这样一个例子,在某个封闭的地区,孩子哭的时候父母就往孩子嘴里放盐,直到孩子不哭为止。
很多父母并没有往孩子嘴里加盐。往往只是皱了皱眉头、控制不住自己的语气。“毕竟,工作已经很累了”。
但孩子毕竟是孩子,而皱眉头的也不是别人,而是他们的最亲近的父母。
如果孩子在家没有什么情绪、表情,总是木着脸。或者,孩子只有一种情绪,天天都很开心,从来没有伤心过。
这两种情况,就说明亲子关系有问题了。(因为不会有真正一直开心的人,生活总是有不顺,哪怕只是个孩子)
孩子会把自己的任何想法告诉父母,就说明亲子关系很亲密。因为这说明了两点:
第一孩子感受到了父母的尊重和倾听,感觉到父母愿意听自己的想法,所以才会把一些事情告诉父母。
第二孩子信任父母,相信父母可以包容、接纳自己。孩子的感觉其实很敏锐,他们可以准确地分辨“如果告诉妈妈这个想法,妈妈会不会生气”。
他们可以感觉出父母的接纳力。
如果孩子表现出这两点: 即孩子在正常情况和困难情况下都可以完全信任父母,就说明从孩子的角度而言父母已经做的很好了。如果孩子表现出这两点: 即孩子在正常情况和困难情况下都可以完全信任父母,就说明从孩子的角度而言,父母已经做的很好、很优秀。 下面从父母的角度,评价亲子关系。
第三点、父母可以给孩子制定恰当的规则,并且不担心孩子会哭闹、会反抗。
这也是父母作为养育者,必备的评价标准:他们需要去引导孩子、规范孩子,又需要尊重孩子。
具体的做法就是:制定规定的时候,也需要听取孩子的意见,让孩子参与到制定规则的过程。
但是要以父母为主导,不可以完全放任孩子。
第四点、在日常生活中不给孩子贴标签,不形成对孩子的刻板印象;多鼓励孩子做喜欢的事情,鼓励孩子尝试新事物。
比如,孩子今天赖床了,妈妈就说“孩子真懒”。并且在以后的几年中,一直认为我的孩子就是很懒。
这就会有两个不好的影响。
第一这对促进孩子改变,并没有什么帮助,甚至还会有反作用,会促使孩子标签化。(也就是常说的,破罐子破摔)。
第二一直抱有这种刻板印象“你是一个懒孩子”,在很多时候,会给他一种提示。
有时会出现的情况是,本来孩子已经改了,甚至忘记自己曾经有过这个不良习惯。某一天妈妈再次提到“你很懒”这个标签,促使孩子回想起不良历史、并且再度变回原来的情况。
建议用鼓励的方式,推动孩子改变。在此以外,还要多鼓励孩子发展兴趣爱好。
一个开放的、善于接受新事物的孩子,往往可以在今后的生活中善于接受、改正自己的缺点、不足,取得相当不错的成就。
其次在追求爱好的过程中,孩子会产生成就感,会变得更加自信,也可以让孩子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让孩子爱上学习。
如果父母压抑孩子的喜好,让他们学习不喜欢的东西。那么就会有两个不良后果:
第一,孩子会把学习和痛苦挂钩,会认为学习很痛苦,这对终身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第二,孩子的压力会很大。因为孩子不是为了自己学习,而是为了满足父母。就会迫使自己达到某个标准,压力就会很大。
第五点、在心情不好的时候,不乱对孩子发脾气;如果对孩子做了过于激动的事情,事后向孩子解释,向孩子道歉。千万不要一味地打孩子,这样只能让孩子有一个印象,我这么做会被打。
但是孩子永远不会知道,他们应该怎么做?
有这样一个例子,孩子小时候偷拿父母的钱去买东西,然后父母很生气“你怎么可以小偷小摸呢?”,就把孩子打了一顿。
爸爸觉得,这样就已经解决问题了。孩子知道偷拿钱会挨打,就不会偷钱了。
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孩子又偷拿钱了,爸爸比原来更狠地打了他。
过了一段更长的时间,孩子再次偷钱了,爸爸生气之后,也感觉很难过“我的孩子为什么总是偷钱呢?”。于是,父亲抱着孩子,很深情地对孩子说:“你没有钱,可以找我要。不要偷。”
从那以后,孩子再也没有偷过钱。原来孩子偷钱是因为孩子不知道怎么拿到钱,孩子不知道可以找父母要钱,但是他又需要花钱。
真正需要的是好好教育孩子,告诉孩子作为家长你的感受、你的想法,告诉孩子他应该怎么做。
如果家长过于激动,事后要向孩子道歉,家长要自身作则,承认和纠正自己的错误。
亲子关系,是一辈子的关系。如果父母觉得孩子小、不懂事,所以不需要和他们好好沟通,骂一顿就好了;那么孩子长大以后,去养育父母的时候,也会觉得父母老糊涂了,和他们沟通不起作用,只能骂他们。
建议家长用孩子可以理解的语言,耐心和孩子沟通,帮助孩子真正的解决问题。其实孩子,真的很懂事。
感谢您的阅读,也拜托大家为这篇文章点赞、拜托大家可以转发这篇文章。希望能让更多的家长、孩子看到,希望能帮助到更多的家庭。谢谢您,真的感谢。
如果想看更多心理相关回答,可以关注我。感谢您的支持。
中国首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心理咨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