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性瘫痪上肢有哪些功能障碍 排除脑性瘫痪最简单的方法有哪些?

[更新]
·
·
分类:生活百科
1638 阅读

脑性瘫痪上肢有哪些功能障碍

排除脑性瘫痪最简单的方法有哪些?

排除脑性瘫痪最简单的方法有哪些?

排除脑性瘫痪最简单的方法有哪些
排除脑性瘫痪需结合病史(早产、产伤史)、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等综合考虑,并没有统一的“最简单”的方法。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婴儿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内,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非进行性脑损害综合征。其症状在婴儿期出现,可合并智力障碍、癫痫、感知觉障碍、交流障碍、行为异常及其他异常。
对于年龄大的患儿来说诊断脑瘫并不困难。一般医生会根据孕期异常,早产、产伤史,以及出生后脑炎、脑膜炎病史,再结合临床表现和CT、MRI、脑电图检查等进行诊断。对婴儿诊断脑瘫较为困难,常需作较长时间观察,才能确立诊断。
本内容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神经内科 主任医师 王薇审核
点这里,查看医生回答详情

脑梗是什么病引起的?

脑瘫(cerebral palsy),全称脑性瘫痪。是指婴儿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脑发育早期,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以及姿势异常,还可伴有智力低下、癫痫、感知觉障碍、语言障碍及精神行为异常等,是引起小儿机体运动残疾的主要疾病之一。

脑瘫别称?

脑瘫也称婴儿脑性瘫痪(infantile cerebral palsy),是先天性运动功能障碍及姿势异常临床综合征,目前也采用先天性运动障碍综合征(syndromes of congenital motor disorder)一词。脑性瘫痪的涵盖范围太广,临床不实用,但该词已为大众所熟悉,在美国已成为社会募捐和康复运动的重要口号,因此一直长期沿用。 我国脑性瘫痪专题座谈会(1988)提出脑性瘫痪的定义是:婴儿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内发育期非进行性脑损害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
其他原因导致的短暂性运动障碍、脑进行性疾病及脊髓病变等,不属本病的范围。

什么是脑瘫?

2019.5.22

小儿脑性瘫痪,简称为脑瘫,是指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以内,由于各种原因所导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性的运动功能障碍、肌张力异常、姿势及反射异常。并可同时伴有癫痫,智力低下,语言障碍,视觉及听觉障碍等等的症状表现。小儿脑瘫分为硬瘫跟软瘫,硬瘫症状为尖足、腿的张力的增高;软瘫症状为肌张力低、没力气、瘫、抱起后身体绵软,可出现肌萎缩症。
家长也可以参考以下几点,来判断自己的孩子脑部发育是否正常。
1.不笑:如果2个月不能微笑、4个月不能大声笑,可诊断为智力低下。
2.头围异常:头围是脑的形态发育的客观指标,脑损伤儿往往有头围异常。
3.身体发硬,这是肌张力亢进的症状,在一个月时即可见到。如果持续4个月以上,可诊断为脑性瘫痪。
4.身体发软及自发运动减少,这是肌张力低下的症状,在一个月时即可见到。如果持续4个月以上,则可诊断为重症脑损伤,智力低下或肌肉系统疾病。
5.手握拳:如果4个月还不能张开,或拇指内收,尤其是一侧上肢存在,有重要诊断意义。
如有以上其中任何症状请及时就医,祝宝宝健康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