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手抄报模板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怎么理解?

[更新]
·
·
分类:行业
4645 阅读

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手抄报模板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怎么理解?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怎么理解?

答题友》》读书是我们每个人学习知识的一种途径,自从公元前五百年前孔圣人创立学堂,而后一百多年,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在雅典创办高等学府,到隋炀帝建立中国的科举考试制度,读书便被列为形而上学的范畴。
读过书的人,人们便习惯地称之为“有知识”“有学问”的人,属于知识分子;但人是生活在社会之中,读死书,死读书,不将书本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在社会实践之中,所学的知识只是停留在理论之上,落不了地,这样的知识分子中看不中用,只是个摆设而已。
从古代知识结构上看,中国传统知识体系不够健全,经、史、子、集,《四书五经》讲的多是人文历史方面的知识,过于抽象,晦涩难懂,一般人很难理解;而西方古代的知识体系比较健全,涉猎广泛、科目繁多而且专业性强,偏自然学科领域。书本知识来源于社会生活而高于生活本身,需要在实践中得到应用才能发挥作用。因此,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这句话也有其不足之处,它过分强调了“行万里路”的作用,而削弱了“读万卷书”的重要性。因为任何书本知识本身是来自于社会的,每一本书就是作者从社会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个人,从出生来到这个陌生的世界,任何东西都是从学习开始的,包括说话的语言、做事接触的人和事,读书学习是前提,如果从小不读书、没有知识和文化,长大了走上社会,即使“行万里路”又能如何?还是要回到读书和学习知识中来。
比较鲜活的例子,孔子当年虽然周游列国,但他除了讲学传道,却并没有做过任何其它的职业,他始终坚持“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的主张,他的学识也主要来源于著书立说之中;再者就是德国古典哲学之父康德,他的一生都是在学校度过的,他到过最远的地方也只是在一百公里以内,但他写出的三大批判哲学著作却影响整个欧洲哲学史,成为近现代哲学的开山鼻祖。
我个人认为:“读万卷书”在前,“行万里路”在后,二者不可偏颇!“不如”二字太过于功利性,传达的不够准确,二者是不同时期的两个概念,并没有主次强弱之分。
名人文化郭大哥 | 喜欢的话请多点赞和转发——多谢粉友支持!

北三小校训?

沙市北三小校训:见贤思齐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北京路第三小学创建于1965年,建校三十多年来,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条件不断改善,现己雄踞于沙市区交通主干道北京路与江津西路交汇处,成为一所校园环境优美、教学装备先进,师资力量雄厚,办学绩效突出的荆州市教育强校。2001年被市政府首批命名为公办示范学校。
“见贤思齐”的校训表明了我们北三小全体师生的精神和文化志向:言行举止要以贤人和身边的榜样看齐,善于汲取他人的长处,努力做到德才兼备。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见贤思齐呢?我认为,首先要做到有目标。我们的目标通俗地讲,就是要做一个大家喜欢的人,一个令人尊重的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有了目标的指引,我们才能在学习和生活中做到敬贤、奉贤、学贤、争贤做贤,最终形成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崇高的人生追求。 其次,要善于学习和反思。学什么?学圣贤先贤,学中国的传统文化经典,学身边有德行、有才干的人。怎样学?要多读书。阅读就是“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就是明理知礼。在书中,我们可以学到程门立雪的尊师,孔融让梨的尊长,三顾茅庐的恭敬,负荆请罪的谦让团结等等。还要谦逊。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要善于发现、学习他人的长处,随时以他人的缺点引以为戒,待人宽而责己严。另外,要经常自我反思。古人所提倡的“吾一日三省吾身”,就是要我们经常反问自己做得对不对?做得好不好?有没有冒犯他人?第三,勤于实践。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做不成。实践就是明白道理之后要付诸于自己的言行举止,多与他人交往,多 参加活动锻炼自己的能力。本学期,德育处将结合“贤文化”,开展阅读、演讲、手抄报等比赛活动,希望同学们积极、认真地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