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德育方式对孩子品德的影响 德育理念是什么?

[更新]
·
·
分类:行业
1909 阅读

家庭德育方式对孩子品德的影响

德育理念是什么?

德育理念是什么?

1、德育理念就是超越教化、心灵耕耘。德育必须走进学生心灵,给学生心灵的震撼、灵魂的冲击、思想的顿悟、精神的超脱。要让美德的种子扎根在学生心里。
2、教学理念就是以教育科研创造教育奇迹,以教学高科技创造教学高效益。
3、管理理念就是集才凝智、追求卓越。以一流待遇和事业前景、现代的管理体制、科学的管理方法凝聚人才,树立志存高远、追求卓越、永保第一的管理目标和信念,实现办伟大的学校、育一流的人才。

体验德育模式优点缺点?

体谅或学会关心的道德教育模式形成于70年代,为英国学校德育学家彼得·麦克费尔和他的同事所创,风靡于英国和北美。与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强调道德认知发展不同,体谅模式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
理论假设。(1)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帮助学生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职责。(2)道德教育重在提高学生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3)鼓励青少年试验各种不同的角色和身份。(4)教育即学会关心。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关心的最佳办法,就是教师自己去学会关心。

道德教育与幼儿社会教育的区别?

幼儿社会教育是以发展幼儿的情感——社会性为目标,以增进幼儿的社会认知,激发幼儿的社会情感,培养幼儿的社会行为为主要内容的教育。
幼儿道德教育亦称“幼儿思想品德教育”、“幼儿品德教育”、“幼儿德育”。
按照幼儿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把一定的社会思想、道德规范、行为准则转化为幼儿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过程。中国《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中规定的幼儿德育的主要目标是:“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的情感,培养诚实、勇敢、好问、友爱、爱惜公物、不怕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

道德品质应该从小培养,那么中小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小学生的品德发展特征:小学阶段是品德发展的奠基阶段,是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小学生品德发展具有明显的形象性、过渡性和协调性。
(1)良好行为习惯(自觉纪律)的养成在小学品德发展中占据显著地位;
(2)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形象性;
(3)小学生品德发展的过渡性;
(4)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协调性。
中学生的品德发展特征:
(1)逐渐从他律变成自律。表现在:
①能独立、自觉地按道德标准来调节自身行为;
②道德信念、理想在道德动机中占据相当地位;
③道德情感发展,理性的道德情感占据主导地位,道德情感的社会性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日益提高;
④品德心理中自我意识明显化;
⑤中学生主导性道德动机明确,道德意志力有显著增长;
⑥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⑦品德发展与世界观形成的一致性;
⑧品德结构的组织形式完善化。
(2)品德发展由起伏向成熟过渡。具体表现在:
①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波动性;
②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